包容性发展成为新兴经济体共同转型主线
——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主题解析
以“包容性发展:共同议程与全新挑战”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将于4月14日至16日举行。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惠及各国和地区?如何使经济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新兴经济体如何在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着对上述问题的思考,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政要、企业界领袖、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将在下周聚集海南省博鳌,进行平等对话、讨论。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周文重介绍说,围绕主题,年会共设置23个议题,包括“包容性发展:健康、有序的增长”“政策解读:十二五规划”“人民币走出去:中国融入世界”“G20:处于十字路口”“2011世界经济展望”“新一轮增长的需求引擎”等全球性、区域性和中国的发展转型等热点话题。
当前,包容性发展已成为新兴经济体共同转型主线。今年年会深入探讨新时期包容性发展的内涵,所形成的智慧成果,将为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适时转型提供前瞻性的思路和指引。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认为,现在断言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为时尚早,虽然世界经济总体发展前景看好,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复苏和增长尤其突出,但产生金融危机的因素并没有完全消除,新兴经济体在传统发展方式下产生的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仍无法平等共享发展。
据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6日发布的《新兴经济体发展》《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亚洲竞争力》2011年年度报告,2010年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增长率比发达经济体高4.2个百分点,尤其是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增长率都接近10%,为亚洲乃至世界经济的增长提供日益重要的支撑。
但报告也指出,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依然掌握主导地位,八国集团的对话平台并未完全消失,其潜在政策协调能力不可小觑;虽然亚洲在经济增长和地区一体化方面取得出色的成绩,但是也必须看到这一地区目前存在的缺陷——亚洲经济开始出现过热势头,大量热钱的流入增加了通胀的压力,食品价格的上涨和中东局势动荡导致的石油市场的不确定,影响亚洲各经济体的稳定,亚洲各经济体还缺乏深度的一体化合作。
迟福林表示,共享发展是包容性发展的最基本内涵。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进入再平衡的重要阶段,缔造合理的世界经济新格局、新秩序,实现共享式发展,是新兴经济体的共同愿望。
周文重也认为,新兴经济体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和导向,就是要通过包容性发展,使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利益惠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使经济增长产生的效益和财富惠及所有地区。
另一方面,就单个经济体而言,所谓包容性发展,是指通过高速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来争取最大限度地创造发展与就业机会,确保民众基本福利保障和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民众能机会平等、公平参与。中改院副院长殷仲义认为,新兴经济体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包容性发展的政策导向、实现路径有共同点,也存在差异性。
迟福林分析说,包容性发展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过去30多年,中国通过改变生产关系,做大经济总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与此同时,中国的发展也存在很多突出问题。
他认为,民富优先是当代中国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正确路径和战略性选择,是包容性发展在中国的具体体现。通过民富优先可以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预期,使中国经济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转变,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如果“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最终消费率能提高10个百分点,将初步形成消费主导的发展格局,从一个投资主导型国家转变为一个消费型经济体,对亚洲、对世界经济再平衡,都有着重要影响。在这一背景下,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的代表将十分关注中国“十二五”期间从投资主导型向消费主导型的转型。
博鳌亚洲论坛作为高层对话平台的价值和魅力,已经得到本地区乃至世界各国的认同和重视。周文重表示,通过政要、企业家、专家对包容性发展的研究探讨,将使新兴经济体能够获益,对它们调整发展模式有所帮助。(记者周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