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价格调控部门估计相当忙碌,因为需要管理的价格实在太多太复杂。从药到粮食,从煤炭到石油,从日用化妆品到酒类,范围之广之重要,涉及国家的经济命脉和民生和谐安宁的方方面面,其责任之大可想而知。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刚刚处理完日用品涨价风波之后,近日有关部门又约见了中国酒类流通协会、酿酒工业协会及华润、青岛、燕京、百威四大啤酒集团领导。要求酒行业维护价格稳定,并且批评了白酒业年前年后轮番涨价的行为。
酒价如此被高度关注,在中国大约尚属首次(如果1990年破除价格双轨制不算的话)。当然从价格宏观调控的指标看,这么有的放矢地管理价格,是有统计学道理的。因为在中国最为宏观的价格数据CPI统计的权重之中,烟酒的权重为12%,仅次于食品33%,居住费用16%,娱乐、文化和教育的16%,为CPI统计第四权重。
也就是说酒类涨价过猛对中国CPI的影响是很大的。甚至比健康类涨价(8%)和衣鞋类(9%),还能助推通货膨胀。至于有些能源产品,尽管是发生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价格现象,但在中国CPI统计口径里没有直接体现。
当然按照生活常识,管好能源价格比管好烟酒价格重要得多。因为没有烟、没有酒,不会严重影响生活。可是要是没有了能源——比如停电了,恐怕社会生活都要暂停下来。但只是来自生活细节的经验,并不能作为宏观经济管理抽象原则。
价格问题上升到国家高度来宏观管理,虽然来源生活,却一定远远高于生活,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落实到每一个微观经济层面和每一个尚未进入统计口径的产品及其行业里。什么可以涨点价,什么不能涨价,CPI怎么统计就怎么管理不会有大错。否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那就不叫宏观管理了。
何况除了按照直接调控价格的办法外,还有央行从货币的角度更为宏观地管理CPI——影响CPI最抽象的核心是货币,这需要央行不断加息关上流动性的总龙头。这不央行已经宣布今年第二次加息了。如此双管齐下,今年中国的CPI增幅保持在4%将能实现。
就行业和市场的实际情况看,已经涨价的白酒开始进行限价了。比如去年底茅台酒涨价20%后,生产商自己提出限价了。但效果并不理想。不知道是不是尚未涨到位的缘故,限价以来市场上到处买不到零售限价的茅台酒,而且全国如此。但高级酒店里依然有人在喝。不过那可不是900元限价的茅台酒,而是超出限价一倍,动辄1800或者2000的茅台酒。
这其实并不奇怪,因为价格的波动事实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结果。该涨的涨不起来,就会发生短缺,甚至出现黑市。
□陈宁远(上海 财经评论人)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