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输入型通胀压力不减 6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

2011年04月11日 08:0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尽管出口规模有所回升,但由于大宗商品进口价量齐升,一季度中国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这是6年来中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 CPI走高

  海关总署昨天公布的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贸易逆差10.2亿美元,这是6年来中国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2010年一季度为顺差139.1亿美元。

  海关表示,一季度贸易逆差主要是受国内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春节长假等因素影响,进口的强劲增长导致了贸易逆差,这是继2003年和2004年一季度之后再次出现贸易逆差。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进出口总值8003亿美元,同比增长29.5%。其中出口3996.4亿美元,同比增长26.5%;进口创历史新高,首超4000亿美元,达到4006.6亿美元,同比增长32.6%。

  据海关统计,前3个月,一般贸易进口增长较快。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4179.2亿美元,增长34.8%。其中出口1859.7亿美元,增长31.7%;进口2319.5亿美元,增长37.4%,高出同期全国进口增速4.8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459.8亿美元,扩大66.5%。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919.1亿美元,增长21.4%。其中出口1845.1亿美元,增长21.7%;进口1074亿美元,增长20.9%。加工贸易项下贸易顺差771.1亿美元,扩大22.8%。

  -解读

  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涨致逆差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胡月晓认为,由于3月进口额居高不下,大宗商品进口量价齐涨,导致我国逆差状况持续。胡月晓称,我国的进出口规模虽有一定的回升,但由于占进口份额1/3左右的铁矿石、原油等国际大宗交易商品进口量保持增长、进口均价延续高位,并且我国出口增速也在放缓,“即使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降,中国经济高额顺差的时期也已过去”。

  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滕泰表示,整体来看,一季度原材料进口价格对贸易数据有一定的影响。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呈现“量价齐升”的态势。此外,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使得中国对发达国家的出口增幅有所回落;加上境内投资需求旺盛,多重因素导致了一季度贸易逆差的出现。全年来看,虽然2011年中国依然会保持顺差的态势,但贸易顺差会有所回落;下半年,人民币升值的步伐将会加快,全年顺差额缩窄的幅度将超过市场预期。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教授郑超愚认为,虽然季度出现逆差,但从3月单月来看,仍是出现顺差,体现贸易状况好转。春节后国内上游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需求大幅增加,而国际上大宗商品价格也出现上行,加上基期因素影响,使得进出口双双回升。同期贸易逆差转为顺差的主要原因是出口状况明显好转。从2011年2月到2011年3月,出口规模大幅上升554.6亿美元,而进口规模仅上升480.2亿美元,因此贸易逆差转为顺差1.4亿美元。

     -预测

  今年贸易顺差或缩到1200亿美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发布报告,预计4月份出口同比增速趋稳。一是季节性影响消失。年初第一季度一般是对外出口较为弱势的时期,第二季度对外出口状况会逐渐好转,出口同比增速在3月大幅回升的情况下可能会趋稳。二是外部世界经济总体环境趋好,尤其是我国主要出口目的地美国、法德等欧盟核心成员国经济复苏态势较好,从中国进口的需求有所上升。但同时考虑到欧元区加息可能会引发欧债危机二次抬头,出口同比增速趋稳的可能性较大。

  交行金研中心研究员陆志明预计4月份进口同比增速继续上升。一是国内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由此产生的国际大宗商品与机电类商品进口需求不断增加;二是从进口成本来看,国内大宗商品进口保持较快增速,中东北非政局动荡导致原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震荡上行,截至3月末,IMF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行至198.95,离2008年的历史高点已相去不远,我国总体进口成本继续维持在高位;三是政府逐步实施“稳出口、扩进口、减顺差”的政策措施,并与欧美发达国家签订大规模的购买合同,这可能会逐步提高中国高科技与机电类商品的进口规模。

  陆志明预计4月份贸易顺差持稳略升。随着4月份出口状况的进一步恢复,对外贸易盈余将逐渐走出年初的低迷状态。从去年的情况来看,4月份是贸易逆差转为顺差的时期。但全年贸易顺差收窄的趋势仍将延续,预计2011年全年贸易顺差可能会收窄到1200亿美元左右。

  (记者马文婷 钱卫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