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宏观调控压力较大 专家断定政策紧缩不会放松

2011年04月14日 07:2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3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一季度经济形势,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经济工作。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会议新闻稿中,对于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决策层更多地强调了当前包括物价、房价在内的价格压力,并称“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经济学家认为,新闻稿的政策表态打消了市场的政策放松预期。由于通胀预期较强和房价上涨压力较大,包括货币政策、房地产政策在内的政策紧缩仍将保持前期力度。专家预期,4月份还将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同时,决策层还会根据物价和房价等价格形势的变化,决定基准利率上调的频率和力度。

  国务院在评价当前的经济形势时表示,“当前国内外环境仍然极为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还不少”。新闻稿更多强调了价格形势的复杂“从国际看,主要经济体经济恢复增长,但国际市场粮食、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上涨,通胀压力正在从新兴经济体扩大到发达经济体,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增长的轨道,目前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变数。从国内看,虽然发展的有利条件较多,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少,主要是物价上涨比较快、通胀预期增强,房地产市场成交量萎缩、多数城市房价还在上涨”。

  国务院认为,“宏观调控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国务院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坚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在部署下一步工作重点时,国务院表示,一要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二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三要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

  “国务院使用了‘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表述,这标志着市场的放松预期彻底落空。”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务院的表态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政策不会放松。具体到政策节奏而言,今年还会加息2至3次,一年定存利率将达到3.75%至4%。同时,4月份还会上调一次存款准备金率,存准率的上限在23%。

  经济学家做出政策紧缩不会放松的判断,基于对政府控制通胀预期决心的一致认同“如果货币政策不能保持相对的收紧,再遇到这种输入性通胀和供给性通胀情况,就很容易发生混合型或者恶性通胀。所以我们并不认为,货币政策能够完全控制物价上涨,但我们强调要‘消除通货膨胀的货币因素’。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汇丰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君玮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千方百计”一词显示了国务院对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心,要知道通胀预期比通胀本身更可怕,坚决的政策本身就有利于平抑公众的通胀预期。

  鲁政委认为,控制通胀还要控制房价。“在温总理看来,房地产价格上涨也是通胀的一部分。这并不是我个人的诠释,在两会会后的答记者问中,温总理讲得很明确,通胀包括房价。其实,按照通胀的一个宽泛定义,通胀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房价涨了购买力自然也下降了。”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楼市调控正处于关键敏感期,不论是派出督查组还是再次明确表态,都说明中央调控楼市的决心。”

  “中央希望抑制的是房地产价格,而不是从需求端打压整个产业。考虑到2008年调控时类似情况也曾发生,但随后随着政策放松,房价快速反弹,所以中央这次提出‘要坚持调控方向不动摇、调控力度不放松’。”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

  伟业我爱我家集团副总裁胡景晖认为,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表明了中央对本轮楼市宏观调控的坚定态度。一方面,现有的限购、限外、限贷等严格的控需求政策,将由短期的临时决策,逐步转向一种长期政策,但力度和范围有可能随着经济形势变化作适度调整;另一方面,中央将千方百计地增加住房保障力度,尽可能多的解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

  对于未来的政策走势,孙君玮判断,央行将进一步通过上存款准备金率而有效的控制信贷投放,在二季度还有两次共100个基点的上调空间;同时利率的进一步小幅上调也有利于稳定通胀预期。她认为,紧缩措施的继续实施,加之供给面政策的配合,通胀有望在年中见顶并在后半年明显回落。尽管今年经济增长可能放缓,但紧缩政策不会导致硬着陆。

  对于今年的货币信贷控制而言,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的经济学家大多认为,今年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可以控制在年初制定的16%,新增贷款可以控制在7万亿以内。

  记者 刘振冬 李佳鹏 方 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