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一季度经济数据即将公布 CPI是否“破5”引关注

2011年04月15日 08:50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再过不到三个小时,国家统计局将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公布我国2011年一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在众多的数据中,大家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是否依然强劲?消费品价格是否会如预期那样突破5%?详细情况,马上连线即将赶赴发布会现场的中国之声记者张棉棉。

  GDP逐步递增 贸易逆差对GDP影响不大

  主播:现在大家都在猜测一季度的GDP数据,另外一个数据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了:中国3月份进口额再度超过出口,受此影响第一季度累计逆差达到10.2亿美元,也是中国6年来首次出现季度贸易逆差。这是否会影响到今年1季度的GDP增速?现在各家机构的预测是怎样的?

  记者:在我采访中有专家指出,虽然一季度出现逆差,但这并不表示全年总体会出现逆差。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宏观策略部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就表示,贸易差额应该会逐季递增,今年仍然会出现1000亿美元左右的顺差,而且出现逆差也不一定会对GDP产生影响。他举了个例子,2010年贸易差额一直是处于逐季递减的趋势,但GDP却在逐步递增,因此贸易逆差对GDP的影响不会很大。

  不过,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中国国情与发展研究所经济学研究员清议却认为,贸易逆差再加上去年一季度以来,国家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已经采取了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GDP的增速已经渐缓,因而从趋势来看,今年一季度的GDP增速仍将保持回落。

  清议:因为虽然四季度好像有所反弹,但去年毕竟它的基期是太高了,11.9%,加上整个外贸是139亿的顺差,还有十个多亿的逆差,这实际上是说,在外需方面,我们是一个负的贡献;还有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普遍较去年同期是回落的,西部地区回落幅度特别大,现在看来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对GDP增长方面也恐怕是一个负值。

  业内预测:预计一季度GDP增速9.5%左右

  关于GDP的数字,市场机构现在普遍预计增速将在9.5%左右。具体而言,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报告预计一季度GDP同比增长9.6%;中金公司的预计一模一样,也是同比增长9.6%。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第一季度GDP增速在9.5%左右。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强劲的主旋律没有改变。

  鲁政委:主要原因是,从至少是截止到2月份公布的数据来看,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增加值同比增速约在14.0%左右,就是说,按照过去的情况,只要超过14%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已经是很强了;同时,从全国各地主要显示的数据来看,我们目前用工的紧张还是表现的非常明显,这也表明中国的经济增长十分强劲。

  多方机构预测:CPI“破5”可能性较大

  主播:除GDP之外,物价走势同样是关注的焦点之一。商务部监测数据表明,3月份四个星期中,食用农产品价格总体维持小幅上涨的态势。这是否意味着国家统计局今天将公布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会继续走高呢?

  记者:从此前的几次分析来看,商务部监测的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最终公布的物价走势关联度很高。

  参考商务部监测数据测算,3月份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5-1个百分点之间,但CPI不会涨那么多,因为近几个月非食品价格是稳中有降的。专家们普遍认为,3月CPI同比增幅预计将达到5.2%-5.3%的水平,也就是说,CPI“破5”的可能性较大。

  中金公司预计3月CPI同比上涨5.3%。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也是5.3%。他同时认为,这或许并非是本轮通胀的最高点,中国CPI或将在六七月份见顶,而下半年的通胀压力将有所减弱。

  中国之声特约观察员马光远也认为“破5”的可能性较大,他认为,除了食品价格,输入性价格上涨的因素也非常重要。

  马光远: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不断上涨,这种输入型的通胀是一个原因,而且这种原因我们从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已经看到,我们的PPI一直在上涨,这就是一个趋势。

  专家表示:下半年物价涨幅将有所降低

  从政策效果而言,很多专家表示,为抑制高企的通胀态势,国家已经出台了很多政策手段,虽然现在还很难出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持续加息的影响,将在此后几个月逐步反映出来,在今年下半年物价涨幅会有所降低。

  牛犁:从货币政策本身而言,尽管现在力度也是非常大,而且也是非常密集且高频的出台政策,但今天的通胀是由于昨天或者说前天货币发行较多产生的后果,而今天所出台的这些政策要至少三个月到六个月,才会真正对宏观经济或者通货膨胀发挥抑制性的作用。

  一句话点评:CPI或将“破5”?保物价稳定成最紧迫任务!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