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提醒:谨防对通货膨胀的“超调”

2011年04月18日 11:10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课题报告称,由于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物价面临上行风险,今年我国出现“滞胀”的风险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宏观政策的力度、时机和节奏的把握就显得异常重要。既要防止政策调控不到位,达不到调控的预期目标;又要防止政策“超调”,导致经济“硬着陆”。从目前情况来看,更应该防止后一种情况。

  课题组组长黄志强表示,展望第二季度,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增长,国际金融压力有所上升,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可能趋向一致。“我们特别关注到威胁全球经济持续复苏的四大风险:日本地震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中东与北非局势引发全球高油价;葡萄牙与西班牙的主权债务再融资风险;美国货币政策转向引发金融新动荡。”

  反观国内,课题组认为,受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同时减速的影响,通过模型测算,预计今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将继续回落,GDP增长9.2%左右,显著低于去年同期;CPI上涨4.9%左右,显著高于去年同期。“二季度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需要关注农产品价格、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和中东北非政治局势三大风险点。”

  报告提出,在治理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当前我国宏观调控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防止政策调控不到位。即如果政策收的力度不够,流动性泛滥、通胀压力加大、资产价格泡沫等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治理,达不到调控的预期目标;二是防止政策“超调”。如果紧缩性货币政策收得太快、太紧,很可能伤及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硬着陆”。

  治理通货膨胀是今年宏观调控的头等大事,而通货膨胀中最突出的是农产品价格问题。因为受到美国大雪、澳洲大雨和中国大旱的影响,今年全球粮食生产将逊于往年,加上世界流动性总体宽松及粮食金融属性的增大,预计全年国际粮价保持高位。

  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从去年10月到今年1月,世界银行粮食价格指数上升了15%,其中小麦价格翻了1倍,玉米价格上涨73%。尽管国内粮食自给率较高,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影响不是很直接,但随着粮食的金融属性(相对于商品属性)越来越强、我国粮食进口(特别是大豆)大幅增加,国际粮价上涨必然通过进口、心理预期和金融等渠道影响国内粮价,进而对国内食品和物价总水平产生影响。

  “如果因为农产品价格高涨推高消费价格,货币政策将进一步趋紧,短期放松可能性就不是很大。”黄志强称。

  本报记者 董 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