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油价上涨搅乱了菜地和餐桌

2011年04月25日 08:1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一般来说,当商品滞销的时候,价格会下跌,形成通货紧缩,至少不会对通胀形成压力。但是最近发生的全国范围内的蔬菜滞销形成了上下游价格涨跌不一的怪圈,似乎已经不能用经济学常识来解释。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它对眼下的通胀形势有什么影响呢?

  笔者周日去北京一家菜市场转了一圈发现,除了个别蔬菜价格微降之外,大部分蔬菜价格没有多大变化。而蔬菜产地滞销、价格连续下降的消息却经由各种消息渠道传来。一边是菜农欲哭无泪,一边是城市居民并未占到菜价下跌的便宜。看来这几天流传的“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的说法基本成立。

  本来菜贱了,菜农大受损失,而城市居民应该能够买到更便宜的菜,获得菜农损失的那一部分利益。实际却是一头受损了,另一头并未得利。那么这个怪圈是怎么形成的?在眼下和未来的通胀形势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

  对蔬菜滞销的成因,过去的一周多有分析,诸如运费太高、北方气候作用、农业信息传递不畅和去年价高导致菜农加大种植量等等因素。还有一种说法是,去年打击流通领域的“奸商”,菜贩子少了,于是菜烂在地里,城市菜价却在涨。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可以发现,气候和信息传送在以往年份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菜农种植面积增加只会引起菜价一路下跌,而不应出现目前的终端价格坚挺。

  造成这样的反常现象,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应该是运费。运费中主要包括高速公路收费和汽柴油消耗。高速公路基本上都已开通蔬菜运输绿色通道,空车收费,装菜的车不收费。因此,油价的上涨才是最主要的原因。笔者在菜市场遇到一位卖西红柿的农民,他说原来从徐水拉一车西红柿到北京,油钱是120元,现在是200元。一位卖蔬菜的河南人说,一车青菜从河南拉到北京,就是菜农不要钱,也很难赚到钱。由于油价的疯涨,导致中间商采取两种办法:一是不愿意收购菜农的蔬菜,导致蔬菜烂在地里;二是两头压价,一头以尽量低的价格收购蔬菜,压低菜农的利润,另一头用尽量高的价格卖给城市蔬菜零售商,以补偿由于油价上涨带来的损失。

  可见,形成“菜贱伤农、菜贵伤民”怪圈的主谋是国际油价上涨。也就是说,这一轮国际油价的上涨经过一系列环节的传导,已经来到了田间地头和居民餐桌上。由于这次传导是从中间的运输环节向买卖两方面延伸,于是就出现了那个怪圈,对眼下通胀的影响也就具有复杂性。

  对于菜农一方,菜价跌至谷底,损失惨重,由于蔬菜具有半公共性质的特殊性,应当会有各种形式的政府补贴,这意味着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增加。而对于消费的最终端来说,价格没有明显回落,对CPI数据不会有太大影响。这说明这次蔬菜价格的怪圈不存在减轻通胀压力的作用。

  问题是,在中东北非动荡和美国不愿停止宽松货币政策的前提下,国际油价能不能平稳下来还是个问题。若国际油价再涨,国内油价必然跟进,那么在菜农的利润已经挤干的情况下,中间商只能向下游环节找补偿,城市菜价上涨也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这样,国际油价上涨在国内蔬菜行业的第一轮传导过程就基本完成,接下来将开始第二轮,由蔬菜向其他行业传递,形成继原材料和人力资本价格上升之后的又一推动通胀的因素,若没有新的政策变量加入,今年的物价形势将真的会出现“前高后不低”的情形,货币政策也会因此继续紧缩下去。 王迎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