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IMF预测5年后中国经济超美国 专家:慎防被利用

2011年04月27日 09:1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

  “2016年!”

  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次为中国经济超越美国所预测的具体时间,也是至今为止,所有对这一命题做出过预测的机构中,最为大胆的预测。

  4月26日,《华尔街日报》评论称,IMF已经为“美国时代”的终结设定时间表。《金融时报》则以《中国崛起,美国让位》为标题为中国“造势”,但中国的各路专家却对这一预测表现冷淡,均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一类预测多如过江之鲫,计算准确性且不言,更要警惕世界第一预测背后的“高处不胜寒”。

  多个世界第一预测

  中国距离世界第一到底有多远?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几乎已经成为各家相关金融机构所无法避免甚至热衷的话题之一。

  日前,花旗银行全球首席经济学家Willem Buiter和他的研究团队在一份名为《全球增长引擎》的报告中预计,再过9年,也就是202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高盛预计,中国将在2027年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而汇丰集团则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

  “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而各类金融研究机构发布其研究成果总是希望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显然,类似‘中国即将超越美国’等观点,总是会吸引‘眼球’的。”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而通过发布此类预测来达到或帮助达到某些政治经济目的,则更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世人更应该意识到全球经济格局的转变已是大势所趋,新兴市场经济总量超过发达市场也是在所难免。高盛也曾预计,印度将在2011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巴西超过英国跃居第八位。

  世界第一如何计算

  目前比较通用的是用名义汇率的方式来计算各国的经济总量,而这也经常成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指责“人民币汇率被人为低估”的借口。

  不过,IMF此次摒弃了以名义汇率进行计算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购买力平价”指标(PPP)。根据PPP指标,中国经济的规模将从今年的11.2万亿美元增加到2016年的19万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经济的规模将从15.2万亿美元增加到18.8万亿美元。这将使美国经济在全世界产出的比重下降至17.7%,跌至现代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中国在全球经济产出中的份额将升至18%,且还会继续上升。

  中国今年初全面参与了新一轮世界银行组织的国际比较项目活动,因此中国GDP可以通过购买力平价换算,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不过,北京大学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中国实际GDP如果按照过去的市场汇率计算方式就没有这么高。”

  对此,奚君羊表示,理论上,购买力平价的计算方式的确较名义汇率的方式更为科学且实际,毕竟汇率不稳定性和受干扰性比较突出。

  但奚君羊同时指出:“在使用购买力平价方式中,产品价格的具体计算方式不恰当、所选取的购买产品不恰当,都会出现计算偏差。显然,选择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选择高技术产品所计算出来的购买力平价是不同的,进而推导出的中国经济超越美国的时间也是不同的。”

  被利用的“世界第一”

  其实,即使IMF此次对中国经济的预测并没有以名义汇率为计算方式,从而抹掉了将矛头直指人民币汇率的嫌疑。但这一结论西方的有心人士自会“善加利用”。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亚洲事务资深顾问车维德(Victor Cha)表示,中国相邻的亚洲国家可能是最先被“利用”的群体。这一地区大多数国家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指望着美国的合作。

  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的研究教授戈莫里(Ralph Gomory)表示,目前有两套相互冲突的体系,一种是中国的国家指导型资本主义,另一种是形式上更为自由的美国资本主义。他说,西方民众看到的是,大量的发展潜能在从美国向中国转移,现在工作机会转移到中国去了,美国的发展潜能逐渐消失,而中国的发展潜能却在不断增长,也是造成美国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的一大原因,毕竟获利的人和丢了饭碗的人的情况大不相同。

  “其实,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官员并不是不知道中国人均经济在全球排名依旧靠后这一点,这是他们选择性地避免谈及而已。而这些国家的普通民众对中国是缺乏切实的了解的,因此很容易受他们的政府的言论所影响。”因此,奚君羊认为,“中国必须在国际社会活动中,抓住适当的机会和场合,向世界展示真实的中国。不需要过度的回应,否则会被认为是在狡辩;但也不能一味地不作回应,要敢于向世人展示中国落后、困难的事实,否则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会被视为中国默认了西方的说法。”(《国际金融报》 记者付碧莲)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种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