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海南三亚市内免税店迎来真正的高峰。据中免集团市场部总监郝文刚预计,客流最高峰可能会超过23000人的纪录。当“离岛免税”遇上小长假,海南三亚市内免税店便已然成为最热“景区”,也令海南实现了淡季不“淡”的效果,
“生意”如此火爆,自然让其他地方眼红不已,但这一特殊区域的特殊政策能否向更多地方复制?
免税火爆
据海口海关统计,海南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试点实施首周,三亚免税店在一周时间里共对离岛旅客销售免税品5.28万件,购买人数达1.7万人次,购买免税品2.53万票。
“五一”期间,为应对客流高峰,为顾客提供较好的购物环境,三亚免税店更是实施人流控制措施,每3分钟放40人入店购物。在货源方面,通过包机等多种形式加大了商品的调集。一些热销品牌和品种比往常增加了2至3倍的投放。
据郝文刚介绍,目前,大部分商品供应充足,且在仓库有备货。对于部分商品断货的情况,免税店已积极与供货商进行协调,分别从4个物流中心及香港公司调货至三亚,游客不用担心购物缺货问题。郝文刚指出,目前调运的都是单价5000元以下商品,货物储备已经超过3亿元。
能否复制?
正如海南省旅游发展研究会会长王健生所言,目前购物已经占到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0%-40%,而海南在这方面只有10%左右,是海南旅游目前最大的“短板”,离岛免税政策的出台,能改变海南旅游的尴尬。
既然能扭转尴尬的局面,那这样的模式能否在内地其他地区复制呢?
“就复制而言,目前还做不到。”王志纲工作室北京战略中心总经理、区域经济研究专家任国刚昨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认为,海南的离岛免税是在特定政策下,借鉴国外经验,在特定区域实行的措施,目前其他地方暂时还不能拷贝复制。
实际上,继海南试行离岛免税之后,上海已表示将在浦东申请免税购物区,此外,浙江舟山也希望申请免税政策。一位旅游业内人士便指出,这种较为个别的消费政策可复制性不强,移植到内地更不现实,也未必合适。
但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伟文昨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这一模式可以复制,比如在一些大城市设立特定的区域,但不应太多,否则会与海关的政策相违背。而能否快速得到复制,则取决于客观发展的需求以及中央政策的决定,但他也表示,其本人并不鼓励这种模式的更多发展。
天堂还远
在何伟文看来,海南离岛免税购物火爆的背后,更多反映出的是国人对奢侈品消费需求的增长。毫无疑问,免税店起到了很大的助力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整体消费。“但就拉动消费本身而言,这种模式应适可而止,不应将重点放在奢侈品上,而应面向广大消费者,拉动大众商品的消费。”
而就现有的规模来看,海南要想成为真正的购物天堂,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海南试行离岛免税后,存在两种发展趋势,一些人是去海南旅游顺带购物,另一些人则有可能是专门去购物,目前来看,还是以顺带为主导。要想真正的变成购物天堂,就要在类别的选择上、商品的推广上深入人心,这些都需要时间。”任国刚认为,今后,海南的离岛免税应在运营模式上有所变化,比如将免税店变成免税城,吸引更多的企业来提供更多的产品,这样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任国刚认为,要想成为购物天堂,必须具备三点:即这些商品在其他地方买不到、价格便宜、还能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务。“现在是试行,未来可不可能更开放一些,比如提高额度限制,增加电子产品等,在附加服务方面,是否也可以将免税店与度假区进行关联,这些都有待进一步发展。”记者 黄晶华《 国际金融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