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今天进入第七天,花卉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但是细心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来自国外的洋种子几乎成了市场的主角,而真正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花草种子非常少见。
在园艺博览会的现场有记者发现,不少花卉种子专卖店店主就打起了洋种子的招牌来招揽顾客,据他们介绍,进口的花种品种多,质量好而且花期长。店主介绍说,如果要采购足球场的绿草坪种子只有国外的种子。其实洋种子入侵国内市场这个现象早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业内人士指出从2000年开始国外种子企业就陆续进入中国市场,10多年的时间里,洋种子控制了我国高端蔬菜种子50%以上的市场份额,进而逐渐控制了市场话语权。例如进口西红柿种子每粒要一块钱,一亩地的种子成本就要两千多元。而用国产种子每亩的成本只要200元左右,尽管价格相差十倍,但是菜农还是偏爱洋种子。
与洋种子流入相比,国内优质种子流出的现象也非常让人担忧,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国就出现了种质资源流失国外的现象。著名的美国孟山都公司利用中国野生大豆申请专利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原产于我国的一株野生大豆被偷带出境,进入美国种质资源库,被美国孟山都公司发现并且提取特有的高产基因,申请专利培育新品种。然后再出口到我国,这一进一出,野生大豆种子的身价就翻了几倍。
洋种子为什么能够长驱直入?我们自己的花草种子为什么又少之又少呢?针对这些问题,《央广财经观察》特别对话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
洋花草种子占据半壁河山 国外掌握种子定价权
主持人:有人说洋种子现在已经占据了我国市场的半壁江山,很多卖花草种子的店主都说我国的草种市场现在已经完全被国外的种子所占据了,据您的了解事实是不是这样?
李国祥:这个应该来说是部分的正确的,整体来看我们国家的整个的农作物的种子大部分还是国内企业自产的种子,但是在蔬菜、在花草部分的品种当中,确实洋种子所占的比重比较高。但是我们整体的来说,像粮食,除了玉米以外应该来说大部分还是国内的种子。
主持人:如果这些市场被洋种子占领,您觉得会带来哪些消极后果?
李国祥:这个消极后果非常明显。第一,它压抑国内民族种子产业发展,由于它竞争优势特别明显,竞争力强、规模大、质量优,国内的种子产业要想发展起来相当相当困难。第二,如果外国的洋种子所占的比重过高,那么他在种子定价权就掌握在国外手中,我们的政府很难调控,这样就可能会带来我们农业生产成本非常高,应该来说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当然了第三个还可能会带来生态的影响,因为国外的种子有的是直接从国外引进过来的,短时间来看很可能有好的效果,长时间来看是否可能带来负面影响,应该说这个有的时候是很难控制的。
国内种子基因商业价值未引起重视
主持人:这是洋种子流入给我们带来的一些比较危险的后果,其实国内种子流出的现象也同样引人关注,有业内人士就说,我国的种子资源流失非常严重,甚至总结了流失的具体环节,包括一些科研人员出国时交流不慎流失的,有的是企业带出去的,您觉得这些环节是没有监管的吗?
李国祥:这与种质资源保护意识不强有很大关系,我们过去对种子带进带出一般情况下往往都是无偿的,也没有申请植物保护,这样带过来带过去往往是无偿地提供给别人,我们国家也引进了很多种质资源,但凡是有开发价值的种子基因往往都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甚至买不到,只能用国外的后几代的种子资源。
一个种质资源所包含的基因可能这种商业价值非常大。过去我们国家我们没有保护意识,我们也没有想到市场里怎么样去卖,怎么样取得回报,我们现在要买国外的种子,有商业开发价值往往就要花大价钱。
研发能力弱不擅推广 国内种子公司缺乏自主品牌
主持人:我们说无论是流出或者是流入给我们现在目前市场上造成的后果,其实最致命的、最根本上的问题还是一种缺乏自我、自主研发的能力,为什么我们的自我研发能力跟不上?我们现在的自我研发能力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水平?
李国祥:我们自己研发能力不强,最主要我个人认为还是我们种子研发应用体系有问题,过去我们把种子的研发放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推广是放在行政的推广部门,每个基层都有行政推广中心,这都是政府事业型单位,应用当然是农民,这三个之间是相互脱节的,科研单位研究追求发表论文,科技验收政府花了很多钱,结果研发出来的种子农民不需要,部门也没有积极性推广,就出现一个严重的脱节问题。
前一段时间国务院已经下发了加快我国种子产业发展改革的这样一个决定,明确指出以企业为主体,要实行研发推广一体化,以大企业为主体搞种子的研发推广,并针对农民所需要的种子通过企业市场引导,加大投入。
主持人:其实这也是正在尽快跟国际接轨,因为现在国外实力雄厚的种业公司都是自己在研发。
李国祥:我们国家前十位的种子公司,一亩种子的研发投入大约5千万人民币。国外一个大公司一年的研发投入就相当于人民币10个亿,差距特别大。我们国家现在种子公司大部分都比较注重经营而忽视研发,没有自主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