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下午,记者在正佳广场的百佳超市看到,散装的红衣花生10.9元一斤,产于辽宁,生产日期为今年3月25日。无独有偶,一名女售货员同样“语出惊人”,称因黑米质量有问题,已在近日下架。当晚,记者在中山五路的百佳超市看到,出售的黑米是某品牌的熟黑米。
对此,一些在该超市买过黑米的读者向羊城晚报记者表达忧虑,“黑米为何偏偏在此时集体下架,是真的售罄,还是此地无银?”
记者在同一天走访了广州市内其他5家超市与5家肉菜市场,发现要同时买到红衣花生和黑米很难。
褪色食品检测走入“死胡同”?
市民不相信表浅的肉眼判断,认为“不靠谱”,希望权威检测机构出马。记者却在寻求检测的路上遭遇“尴尬”。
广州市消费者委员会投诉部主任王月在接受羊城晚报采访时表示,市民遭遇食品安全问题,可向12315热线投诉。但消委会只有协商权、曝光权以及协助行政部门的权力。无独立行政权、调查权。若是食品过期腐烂、质量不佳,市民凭借票据可请消委会代为与商家协商解决。但是关于食品真伪、有无违规添加色素,市民只能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监督局、工商局的食品处等部门举报,而食品监管部门如何介入调查,是否对每个举报都会抽样检测,并无定论。
公共卫生专家、广州市政协食品安全调研组成员何磅礴向记者表示,检测食品中的色素添加剂是一项较为敏感的项目,食品监管部门未必愿意为每个市民检测。
政府检测之路难行,民间自行检测又如何?公共卫生专家、广州市政协委员刘岩告诉记者,市内如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等高校都设有自费检测项目,但价格高昂,他并不推荐市民自费检测。“检测出来又如何?最终还得找政府部门。”
何磅礴分析,目前食品中可能添加的色素有两类,分别是人工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天然色素从天然食品中提炼,有胡萝卜素、辣椒红素等,但造价昂贵,受光照影响,颜色较易脱落。而人工合成色素中又包含可食用的食品色素和禁止使用的工业色素。因此,缺乏相关学术背景的市民要自费检测,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到底要定向检测哪种色素。而且,检测机构往往只能检测常见食用色素种类、剂量有无超标,而对其他一些违法使用的色素也可能“束手无策”。
显然,面对褪色食品问题,食品专家多数只能提供传统的肉眼辨别之道,而理应有赖政府相关部门的食品科学检测机制,却未能发挥作用。
专家支招
黑米的泡米水是紫红色
红衣花生褪色存在诸多顾虑,黑米则应如何鉴别?据食品专家介绍,黑米表皮的紫黑色素对人的心脏、心血管起保护作用,因此颇受青睐。
他还透露,其实凭借肉眼也可大概辨别真伪。据称,真黑米表皮层带有光泽,闻起来有正常的清香;假黑米无光泽,闻起来有异味。真黑米胚乳为白色,刮掉表皮可见;假黑米染色后黑色渗入米心,表皮下为黑色。真黑米的泡米水为紫红色,稀释后仍为紫红色或偏近红色;假黑米的泡米水则为墨黑色。
对于最近频发的对黑米褪色的质疑,网络上也是一片“闹腾”。在某网站的微博上,不少网友都分享了鉴别的要诀:一搓,用手搓一搓米,看手上有没有染料,如果有黑色染料,就是有问题;二看,正宗黑米米粒颜色有深有浅,而染色黑米颜色一致;三闻,正宗黑米用温水泡后有天然米香,染色米有异味。 (报料人何小姐、钟姨、何姨、陈小姐,各获奖金50元)
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食品安全?
羊城晚报、广州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城市民生论坛”上,广州公共卫生专家热议食品卫生安全
面对瘦肉精火腿肠、硫黄生姜、甲醛毛血旺……一连串的“食品”变“毒品”,何以如此猖狂?
自2010年6月1日起,《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八)》相继施行,国家卫生部门规限食品添加剂的通知、公告也越来越明晰,为何时至今日,曝光食品安全问题、协助处理“黑心”商家的主力仍是传媒?
5月5日,羊城晚报社、广州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城市民生论坛”上,就目前食品安全面临的严峻局面与现存的种种问题,广州市的公共卫生专家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进行了一次激烈的讨论。
食品添加剂被“妖魔化”?
添加矿物油的工业大米、添加多种激素的大豆芽、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加了盐酸克伦特罗的瘦肉火腿、加了多样氨基酸的牛肉膏……近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了各方的高度关注,这些原本陌生的化学名词因为与人们熟知的食品联系在一起而变得家喻户晓。食品添加剂已经逐渐成为牟利、违法、伤害的代名词。
然而,食品添加剂是否食品安全事件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