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跑哪去了:油价和最后一公里
刘红兵还在大棚外忙活时,同村的张新华走过来了。
“明早能摘多少?十个纸箱子够吗?”说着话的工夫,张新华就往大棚门口丢下了几个纸箱子。每天,天快擦黑时,张新华就到地里走一遍,为的是摸清楚第二天能收多少茄子。张新华在村里有两个身份,既是村支书,同时也是村里的最大的菜贩子,每天都收两三万斤茄子。
38岁的张新华18岁就开始跟着家里人走街串户收茄子。二十多年来,张新华见惯了菜价的涨落。
在张新华看来,今年的菜价下跌也在常理之中。“也不是说今年的行情不好,也就一般情况,跟前年差不多吧。主要是去年的菜价太好了。”
2010年下半年,国内的蔬菜价格几乎涨到了近十年的顶峰,特别到了冬天,1元以下的菜屈指可数,与此同时,国内通胀也达到了近年的高点。尽管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与货币超发不无关系,但更多时候,农产品还是被视为高物价的推手。
蔬菜价格的涨落,直接导致到消费者物价指数波动。因此,包括粮油、蔬菜在内的食品价格,历来是政府重点监控对象。目前,政府依托国有中储粮系统,通过高卖低买的方式,对大米、小麦等基本粮食的价格实现了控制。
但在蔬菜市场,政府更多地表现出“无为而治”,蔬菜价格往往随行就市,市场调控在这里发挥着主导作用。
矛盾也随之浮现:菜价太低,买菜的得实惠,可受损的是农民;菜价涨得太快,又会倒逼通胀加剧,社会压力也大。在远水庄,人人都希望茄子能卖个好价钱。可是,就连张新华这样的干了二十年的菜贩子,也说不清明年茄子是涨还是跌。
“你问我收购价怎么定?今天外地的批发商说,我们那边茄子紧俏,多收点,可村里每天就那么几万斤茄子,而且还有好几个贩子都同时在收,怎么办?那我就提高价格,一毛一毛地提。过一阵,那边茄子卖不掉了,怎么办?我只能把价格再一点点降回去,少收点货。”
每天早上六点多,张新华家的院子外,就堆满了装好茄子的纸箱,再过一两小时,村里跑货运的卡车,就顺着京沪高速公路,把这些茄子运到千里之外的江苏浙江一带。最近五六年,远水庄村的茄子,大部分都销往了江浙。
在江苏南京的进香河菜场,4月30日,从寿光运来的茄子,一斤卖到了2.6元,几乎是远水庄村收购价的翻了一番。这中间1元4毛钱的差价被谁赚去了呢?
蔬菜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收购、运输、一级批发商、二级批发商、零售这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成本,必然层层加价,其结果就形成蔬菜产地与餐桌之间的价格落差。
以远水庄村的茄子为例,张新华给村民的收购价是1.2元,然后经过包装之后,就地转手卖给江苏的批发商,一般每斤加价4到5分钱,除掉包装的成本,张新华每天能净赚千元左右;江苏的批发商又委托村里的司机,把茄子从寿光运到南京等地,这些运输费用,平摊到菜价上,相当于每斤茄子又涨了三到四毛钱;等茄子运到了南京的一级批发市场,价格已经涨到了1.6元左右;转手到二级批发商那里,一般又要加价20%,价格就变成了2元;等茄子到了南京进香河菜场市民菜篮子里,这时的身价已经涨到了2.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