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铁路售票改革渐入高潮 实名常态化电话订票重启

2011年05月23日 03:29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不同于春运时期的实名制试点,起始于昨天的动车组实名制售票,标志着实名制在铁路售票中走向常态化。铁路系统内部对实名制评价的转向,让实名制扩大至所有列车变得可期。

  铁道部将推广的电话订票会在多个铁路局落地。北京重启此项工作,时间是“近期”。京沪高铁将带来耳目一新的网络售票,并在年底全面铺开。

  与高铁建设的降温相比,铁路售票方式改革一改往日低调,渐入高潮。

  本报记者易靖

  实名制迈入快车道

  “还行,慢不了多少”。昨天,北京铁路局一名人士如此评价实名制售票。他解释,如果旅客用的是二代证,多花的时间差不多就是将二代证放在识读器上读取信息的时间,大约是2秒;如果用的是其他证件,需要人工录入,多花的时间差不多也就1分钟。

  这对于以购票公平为追求的实名制而言,是一个可以承受的代价。事实上,火车站、代售点前昨天并没有出现排长队的情况。

  多名铁路系统人士对实名制评价均相当正面,跟两年以前差别甚大。

  数年来,面对一票难求、排第一也买不到票的怪相,社会呼吁实行火车票实名制。铁路系统强调的是,实名制要花费很多时间,却不能增加一张票源,或者是“条件不具备”。

  在春运难题无解的高压下,铁道部最终于2010年在广铁集团部分站点试点实名制。

  试点的结果是,“把票贩子猖獗的势头打压了下去”、“维护了春运售票秩序”。

  当人们寄望实名制会普及时,铁道部在今年春运时只往前迈了一小步:增加成都、重庆等地试点实名制。

  其时,多名铁路系统人士说起实名制,仍会强调它对效率的影响,轻视它对公平可能的维护。

  盛光祖执掌铁道部之后,实名制迈入快车道。

  不同于春运时期的实名制试点,起始于昨天的动车组实名制售票,标志着实名制在铁路售票中走向常态化。

  一名铁路系统人士介绍,选择动车组作为“先锋”,是因为动车组条件较好,超员情况少,便于查票、核对证件等工作的组织。

  至于实名制是否、何时能推广到全部列车上,铁道部尚无明确计划。基于铁路系统内部对实名制评价的转向,实名制全面铺开似乎可期。

  电话订票起伏

  铁道部关于售票的表述中,明确要推广电话订票。目前,上海铁路局、广铁集团等均开通了电话订票。

  昨天,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北京铁路局也将在近期开通电话订票,详细方案正在拟定中。

  电话订票,在本市已两起两浮。

  2005年,当时的北京铁路分局开通电话订票系统。

  此后,由于北京铁路分局合并,电话订票服务不了了之。

  去年3月31日,北京站推出了电话预订车票服务。市民可于早上9点至晚上6点,拨打65260000预订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北京北站的始发列车车票,电话订票不受张数和席别的限制。当时,北京站安排了20个人,人工办理电话订票业务。

  至今年春运时,因“春运期间票额紧张”,人工干预电话订票被取消。

  北京铁路系统人士介绍,票额紧张是一方面原因,人手紧张是更重要的原因。春运时期,20个电话订票的人都充实到售票窗口了。

  北京铁路局客运处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北京局正在计划做没有人工干预的语音电话订票,有望在今后推出。

  畅想网络订票

  本月初,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做客人民网时,曾对铁路售票系统改革作了全面阐述:铁道部正积极地创新售票方式,改善售票环境,加强内部管理。下一步,主要是推广电话订票、银行卡支付购票,抓紧推进互联网售票和动车组列车售票实名制,完善12306铁路客户服务中心余票查询服务,不断提高售票服务水平。

  王勇平给出了一个时间表:6月1日起,全国所有动车组列车将实行购票实名制;6月底,京沪高铁率先实行网络售票;今年底,全国铁路将全面推开网络售票。

  与高铁建设的降温相比,铁路售票方式改革一改往日低调,渐入高潮。

  一名铁路系统人士介绍,实行网络订票,包括用银行卡支付等等,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了。铁道部提出月底京沪高铁实行网络售票,说明相关的安全等问题也已解决。

  最后的问题,在于电话订票、窗口售票和网络订票的票额怎么分配,是否完全打通调配?如果打通调配是否会出现利用网络订票囤票?或许,实名制仍然是遏制囤票的有力绳索。

  当今的春运时期,彻夜排长队购票者屡见不鲜。

  该铁路人士则描述了一幅将来购票的场景:坐在家里,轻点鼠标,在网上购票后,通过网上银行支付票款。一小时后,快递员将车票送到手中。不过实现这样的场景,还有一段路要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