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驱动全球经济增长 亚洲新兴经济体稳健前行

2011年05月23日 08:27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亚洲一些经济体近期陆续公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显示,亚洲新兴经济体增长依然强劲。虽受诸多内外不确定因素影响,但亚洲新兴经济体稳健前行。新加坡大华银行首席经济分析师许洲德21日对本报记者表示:“亚洲新兴经济体还是很健全的,中短期内会继续被全球投资者看好。”

  复苏基础较稳固

  由于亚洲多国继续采取紧缩政策来抑制通胀,分析人士普遍预测,2011年亚洲经济增速将适度放缓。受3月份地震和海啸影响,日本今年前3个月经济同比萎缩3.7%,重新陷入衰退。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继续快速增长,比如,中国和韩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增长9.7%和4.2%,但增幅均小于去年四季度。

  新加坡经济去年增长14.5%,称冠亚洲。今年一季度,该国经济同比增长8.3%,好于预期。新加坡贸工部把全年经济增长预测从4%—6%调高至5%—7%。印度尼西亚今年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6.5%,泰国、马来西亚等其他东盟国家也实现了5%左右的经济增长。

  所有这些数据表明,亚洲经济复苏的基础已进一步稳固。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在5月初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仍然是带动全球经济的引擎。报告预测,亚太地区今年经济增长率将达到7.3%。其中,中国和印度将分别达到9.5%和8.7%。

  联合国副秘书长赫兹尔表示,亚太地区面临着调整经济结构的历史机遇。为在中长期内保持经济活力,该地区需要创造更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同时,亚太地区依然有超过9.5亿人每天生活费用不足1.25美元。因此,各国必须创造更多工作机会,扩大社会安全网络覆盖面,促进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减少贫困。

  通胀之虎待归笼

  今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形象地将通货膨胀比喻为一只老虎,“如果放出来关进去很难”。通胀成为亚洲地区目前最大的挑战之一。不少国家央行实施紧缩政策,多次提高基准利率,收回过多流动资金,或者允许本币升值,以减少输入型通胀压力。这些措施初见成效,一些国家物价上涨压力趋于减弱,但通胀这只老虎显然还未回到笼子里。

  印度是亚洲地区物价上涨最凶猛的国家之一。因粮食产量增加,印度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的通胀近期开始缓解,但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的通胀水平仍“难以接受”。新加坡国内物价上涨,也令民众生活成本大幅增加。新加坡倾向于使用汇率政策作为应对通胀的工具,新加坡元在过去一年里对美元升值了13%。越南的通胀率连续数月维持在两位数,4月份更是达到了17.5%,创两年多来新高。而在泰国,由于部分商品价格偏高,今年头4个月,拨打泰国商业部热线电话投诉的人次大幅增加。

  许洲德认为,亚洲地区的通胀有周期性因素,也与国际大环境有关。近几年,亚洲中等收入阶层的崛起带动资产和人工价格走高,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实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大宗商品价格飙升,这些都是通胀的幕后推手。

  不过,经济学家对当前亚洲地区通胀水平是否已经达到峰值意见不一致。一些经济学家认为,亚洲经济继续强劲增长,通胀仍未达到拐点,有关货币当局应维持强力对抗通胀的立场。

  内外风险客观看

  “中短期内,亚洲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全球大环境。”许洲德认为,这些风险包括对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持续担忧、西亚北非地区政局动荡,以及日本地震和海啸导致供应链受干扰等。

  最近,对希腊的救助问题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不过,欧债危机造成的影响暂时还只局限在欧盟内部,没有形成太大的连锁效应。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局动荡,对亚洲和全球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石油供应方面。只要石油供应没有真正受影响,全球实体经济就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日本地震和海啸对亚洲新兴经济体造成的负面影响是短期内对供应链带来冲击。但是许多企业因此意识到“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们会寻找替代性的供应链,这对亚洲新兴经济体来说是个机遇。因此许洲德认为,虽然诸多不确定因素给亚洲新兴经济体带来了挑战,但是不会出大问题,“亚洲新兴经济体依然健全。”

  本报驻泰国记者 吴成良 暨佩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