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的这些新变化将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未来劳动力将成为稀缺资源,劳动报酬提升将成为大势所趋,劳动密集型产业利润将首当其冲受到侵蚀;资本替代劳动成为常态,这将增加对高端、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因此,可以说正是人口变化才构成产业升级、转移的根本驱动力。
此外,得益于大学持续扩张,我国接受高端教育人数大幅增加。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与2000年人口普查相比,每十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3611人上升为8930人。人口受教育程度提高,为未来经济发展储备高端劳动力,因此,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十足”。
然而,在产业升级滞后的背景下,对高端劳动力需求不足、对低端劳动力需求旺盛,从而表现为“民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的轮番上演。未来亟需通过加快劳动力要素市场改革,进一步延续我国人口红利期。
三、人口流动增强我国已迈入城镇化加速期
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第六次人口普查有望首次系统揭示中国人口国内迁徙和国际迁徙的情况。28日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139万人,其中不包括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2143万人,较第五次人口普查增长82.89%。这显示了近十年我国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和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流动人口大量增加。
与之相对应的是城镇化率,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49.68%,高于此前“十二五”规划公布的2010年末47.5%的城镇化率。近十年城镇人口比重上升了13.46个百分点,这显示随着劳动力转移,我国已步入城镇化加速期。
然而,与我国工业化程度相比,城镇化进程仍显滞后。目前,仍有50.32%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受制于户籍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但没有享受到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在农村人口占比超过一半的情况下出现“民工荒”。
未来随着综合改革推进,城镇化将进一步加速,由此带来巨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投资需求,水利建设、高铁建设、房地产等行业将受益。同时,随着人口向城市集聚,将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也将带动消费性行业增长。
总体看,人口数量和结构呈现的新变化、新特征将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切换,过去依赖廉价劳动力、以外需为主导的模式将一去不复返,而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内需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将逐步形成。未来,应着力消除阻碍这一转换的制度因素,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记者 郭洪海)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