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现代农业:从“吃饱”到“吃健康”
“现在农产品安全已经成了社会问题。其实我们读马恩的著作可以发现,英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曾经非常突出。他们的解决方法是,不是要限制发展,而是要发展得更大、规模更高。这样企业的违规成本会很高,他们就不会生产违规产品。”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说。
目前,在我国,在这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过程中,我们将见证的不仅是食品安全环境的改善,更是农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
中国经济网的一篇文章认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但粗放经营、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仍是食品生产和经营的主要方式。由于法律体系不健全和执法不严等原因,大量的食品生产和加工企业处在法律监督的“盲区”。这就造成了食品市场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要想赚取利润,就必须比谁更无耻,谁的道德更堕落。
所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要促进整个食品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和食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指导和扶持企业建立自身食品安全控制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规范和自律作用,建立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并积极培养骨干企业,淘汰一批食品安全问题多、产能落后的企业。
其次,积极扶持规模大型的食品集团发展,打造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食品企业。食品企业规模化,就可以保证其在耕种上使用在国际上最先进的方式,从种子开始对生产链条上每一个环节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各项指标达到国际标准。这样的全产业链条,就会使食品安全问题从商业模式上得到根本的保证,确保产品质量可追溯,最终消费者自然就可以选择到放心的食品。
再次,我们也不能忽视中小食品企业,一定要在减轻其负担上有所作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税费负担沉重,生产成本较高,加之原材料价格高涨,最终产品利润微薄。尽可能获取高额利润是市场竞争中生产者的主要目的。如果对这些企业尽可能多予少取,为其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那么大部分生产者就不会选择造假贩假这条获利“捷径”。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认为,实施农业标准化,不仅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和基础。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的起点在农田,手段就是实施农业标准化。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决定因素不在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大小,而主要在于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生产组织方式。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的农业经营规模各不相同,但他们在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和市场信息化程度、以及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这对于促进农业标准化和改善食品安全状况显然都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