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长江中下游地区旱情蔓延 通胀预期“旱”中见涨

2011年05月27日 08:1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资本市场想发“旱财”

  随着旱情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蔓延,夏粮产量、粮食价格被推上风口浪尖。截至目前,干旱尚未带来粮价的上涨,其所导致的减产程度以及全年粮食总产量是否下降亦不可知,但却成为资本市场炒作的新题材,并进一步影响着通胀预期,甚至为价格上涨预期的释放提供了机会。

  从今年1月份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明显减少,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到八成,出现了自1954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较为严重的旱情。据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未来一周,长江中下游气象干旱区仍将以晴热天气为主,旱区缺水状况仍将会持续。

  干旱的持续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据悉,目前旱区的小麦、油菜基本接近收获期,受影响不大,但早稻由于正处于插栽季节而前景难料。

  国家统计局最新公布的5月中旬食品价格数据显示,大米价格仍然保持稳定,与上旬相比,粳米的价格持平在5.38元/千克。

  中信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包括江西、湖北、湖南三省的早稻产量尽管占全国早稻的比重高达53%,但仅占全国水稻产量的10%,因此,即使局部地区减产,对于粮食总产量的影响也相对较小。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持续的异常天气,市场中由于减产带来价格上涨的预期逐渐增强。“长江中下游是我国最主要的夏粮产区,持续的干旱可能会对当地的粮食增产带来冲击,粮食产量的不确定性在当前周边品种上涨的背景下,价格形势有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业内人士指出。

  资本市场

  水利农业股逆势上涨

  在“嗅觉”最为灵敏的股票市场,旱情成为游资炒作和大股东借机减持套现的“良机”,水利股和农业股首当其冲,股价的逆势上涨成为整体下跌市场中的另类风景。

  冠有“三峡”头衔的三峡水利成为市场炒作焦点,这只主营业务为电力的上市公司虽然一季度业绩亏损,股价却在本周前三天最多上涨超过30%。其他水利股也成为追捧的对象,大禹节水、钱江水利、安徽水利、南方泵业、青龙管业、新界泵业等股票均在近日逆势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在游资热炒的同时,机构却在借机出逃,已经“受伤累累”的创业板股票再受打击:大禹节水被一家机构专用席位一天抛售830万元;南方泵业被卖出金额超过400万元。

  另外,农业股也不甘寂寞,由于市场对于粮食或将减产概念的炒作,金健米业、北大荒、隆平高科等股票股价均有所波动。在股价逆势上涨的背后,有上市公司大股东借势减持套现现象。

  仅5月18日~23日,按照5月份减持期间每股8.15元的均价计算,金健米业控股股东在市场炒作干旱概念期间共套现1662万元。

  中信证券的相关分析人士认为,从短期来看,干旱可能会加剧市场对我国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预期。

  经济形势

  通胀预期 “旱”中见涨

  除了资本市场对相关概念行业进行炒作之外,由于粮食价格直接关系到通胀水平,因此,旱情也牵动着“通胀神经”。

  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看来,旱情带来通胀预期上升是肯定的。任何一种极端天气都会产生心理效应,“虽然可能没有实际的影响,但是极端天气也会给价格上涨预期带来一个释放的机会”。

  从历史来看,去年、前年中国都曾有过严重的局部旱情,但全国粮食总产量仍然持续增长。然而,任何一次新的极端天气,都会引发人们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26日在上海表示,目前经济稳中趋降为下半年的物价回落提供了有利条件,但物价形势依然严峻。一方面是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还有可能继续上涨;另一方面旱情如果持续,也可能会推高下半年的粮食价格。“如果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结合国内的自然灾害,断言下半年物价会较大幅度下降还为时过早”。

  在经历了前期蔬菜价格的大幅下跌之后,5月份以来,农产品价格再拾涨势。

  新闻链接

  国际小麦期价大幅反弹

  据新华社电 受到美国、欧洲小麦种植带不利天气的影响,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小麦期价25日结束连续4个交易日的跌势大幅反弹。受到美国中西部玉米大豆种植带近期降雨持续的影响,玉米、大豆期价均出现反弹。

  当日,玉米市场交投最活跃的7月合约上涨9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4225美元,涨幅为1.2%。小麦7月合约上涨16.7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7.965美元,涨幅为2.1%。大豆7月合约上涨4.75美分,收于每蒲式耳13.77美元,涨幅为0.3%。

  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美国春小麦播种进度仅为54%,远低于历史平均水平的89%。 据新华社电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文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