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蜂蜜市场掺假严重 国外检测近30项国内不到10项

2011年05月31日 16:00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蜂蜜市场掺假严重国外检测近30项国内不到10项
工作人员检测蜂蜜中铁的含量是否超标。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本地蜂企虽打下烟台多半市场,但一提“掺假”都无可奈何

  烟台的几家大蜂业公司都有自己的养蜂基地,他们生产的蜂蜜占到烟台市场的多半份额,部分还销往国外。不过一提起“掺假”二字,大家都觉得,国内现有的蜂蜜检测项目和检测标准,是造成蜂蜜掺假的重要原因之一。

  >>只靠养蜂基地不行,保证原料还要靠蜂农

  “作为蜂产品生产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养蜂基地和蜂群。”烟台甜园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春告诉记者,针对市场上蜂蜜原料质量不一、收购复杂的情况,他们专门成立了养蜂联合社,为生产提供原料。

  据了解,烟台市蜂产品生产规模较大的企业有4家,多数都有自己的养蜂基地,但是对于部分产量大的企业,只靠自己的养蜂基地是不够的。为了保证足够的原料,企业与蜂农签订合同,对蜂农的蜜进行收购。

  一位蜂农告诉记者,由于城市市民养生保健意识较高,需求量也比较大,一些在市区放蜂的蜂农酿制的蜂蜜往往供不应求。但是在城郊、农村或山区,零散购买的人较少,这部分蜂蜜多被生产蜂蜜的公司收购。

  记者了解到,蜂产品公司的蜂农和其他蜂农一样,一年四季在大江南北追花逐蜜。采集到的油菜蜜、荆条蜜等多出口国外,洋槐蜜、枣花蜜等经过加工后用于内销或出口。

  >>本地公司产的蜂蜜,在烟台市场已占多半

  在烟台市场上,市民能购买到多种品牌、多种价格的蜂蜜。“就市场占有份额来讲,烟台本地蜂产品公司生产的蜂产品占到多半。”烟台市毛氏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雪伟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4家较大规模的蜂产品生产企业中,有两家企业没有出口资质,他们生产的蜂产品全部用于内销。另外两家的多数蜂蜜用于出口,少量用于内销。根据统计,烟台两家具有出口资质的企业每年出口国外的蜂蜜在3000吨左右。

  “近些年,我们出口的同时,用于烟台内销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李永春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4家蜂产品生产企业都在烟台设置了多家专卖店,专门销售公司的品牌蜂蜜。部分生产企业还和本地超市、农贸市场建立关系,提高销售量。

  据了解,蜂产品生产公司对蜂蜜的加工并不复杂,收上来的蜂蜜经过检测后,要进行多道过滤,然后根据国家蜂蜜生产要求进行浓缩,提取蜂蜜中过多的水分,再经过灌装就可以销售了。另外,他们的产品都要经过质监部门的检测。

  >>国内外检测项目差别大,国内标准比较低

  “蜂蜜出口国外,要经过近30个项目的检测,而国内市场销售的蜂蜜只有不到10个检测项目。”李永春说,烟台甜园蜂业每年出口日本、欧洲国家的蜂蜜有近千吨。而让他感受最大的是,国内外的蜂蜜检测标准相差甚远。

  30日下午,记者在甜园蜂业的实验室看到,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29日收购的30吨蜂蜜进行检验,他们对近百瓶蜂蜜样本逐一进行总糖、颜色、铁含量等检测,并记录数据。据了解,这些蜂蜜随后都将出口国外。

  “有些蜂农用的容器、或者摇蜜机器没有刷干净,壁上残留铁锈,致使蜂蜜中铁含量超标,不能满足出口标准。”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收购的每桶蜂蜜都要经过总糖、颜色、铁含量等基本检测。

  “除了一些项目能自检外,还有一些项目要送到相关部门检测,每个批次的检测费用达到2万元。”李永春介绍说,相对于国外检测标准,目前国内只有蔗糖、还原糖、水分、酶质、碳同位素等不到10个项目的检测,标准太低致使部分生产厂家掺假严重。另外,目前国内将蜂蜜中的水分含量作为划分蜂蜜等级的标准,这也是非常不科学的。

  文/片 记者 柳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