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6月1日电 题:中国“限塑”三年喜忧参半 深度广度有待提升
中新社记者 周锐
截至今天,中国施行“限塑令”已满3年。在超市、商场,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比限塑前已大幅下降,但在农贸市场等地,限塑的效果却并不理想。与此同时,替代品缺乏、价格信号弱化等问题也开始显现。分析人士称,要控制白色污染,“限塑”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提升。
中国自2008年6月1日起施行的“限塑令”主要有两项内容:禁止生产、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
相关专家介绍说,禁用超薄塑料袋,是因为其几乎不被重复利用,被丢弃后又会随风飘移导致污染扩散。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则意通过价格信号,减少消费者对塑料袋的使用。
在搜狐绿色日前举办的研讨会上,中国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副司长李静透露,3年来,超市、商场塑料购物袋的使用量比限塑前减少了2/3以上,累计减少塑料消耗60万吨,相当于节约石油360万吨。
但在农贸市场,塑料袋的使用量却呈现出升温态势。国际食品包装协会调查报告指出,多数消费者目前仍没有自带购物袋的习惯。市场管理者对塑料袋的使用也没有做到有效监管。为避免客户流失,多数经销商选择延续免费提供的“传统”。
商务部标准规范处处长李嘉建表示,部分省份目前已把农贸市场“限塑”纳入日常检查中,但考虑到摊贩多而分散,国家执法成本较高,他建议明确开办者责任,以加强农贸市场禁塑工作。李静表示,官方未来还将把药店、书店等纳入限塑范围。
限塑范围扩大之时,有偿使用制度也有待完善升级。来自北京师范大学的民间限塑政策研究小组指出,当消费者随着时间推移逐渐习惯于购买塑料袋,有偿制度的效果就可能会减弱。
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讲师何浩然表示,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塑料袋的收费未来不仅要覆盖商品的成本,还得考虑到其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只有当方便不足以弥补代价时,消费者才会降低塑料袋的使用。
不过在一些机构看来,要避免白色污染,替代品的研发是比限制使用更关键的事项。
李静表示,“限塑令”出台后,各种环保概念铺天盖地而来,但实际很多不是环保的。比如说无纺布袋子,相比于合格的0.025毫米的塑料袋,其使用的塑料更多,回收处理的难度也更大。
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则强调说,在没有其他替代品的前提下,突然停止使用塑料袋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加强宣传教育,让人们养成少使用塑料购物袋习惯的同时,加紧研发出轻巧、安全、环保的塑料袋替代品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