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先玉系列品种为例,该品种的研发由先锋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独资研究机构铁岭先锋种子研究有限公司负责。铁岭先锋培育出的新品种产权属于先锋公司,先锋公司将品种交给登海先锋、敦煌先锋两家合资公司并收取品种使用费,合资公司负责制种和在黄淮海、东北地区的销售。
中国农科院教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世煌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和外资种子企业的合作,主导权不在中国这边。科研没有进入合资公司,生产和市场都将受制于外资种子企业。
除了成立独资研发机构,国外种业巨头还将研发的触角伸向国内各大科研院所,进行种质资源搜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这被看作是对种业“源头”的掌控。
农业部官员此前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说,外资企业本来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通过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挖掘人才和资源,再反过来培育更适合中国的品种,优势会更加明显。对于外资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法律法规上还需要进行规范。
由于农业部还没有向外资企业发放水稻种子生产许可证,外资在水稻领域更多是进行科研“储备”。据了解,2008年先锋公司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取得了在亚洲地区进行杂交水稻品种推广的权利。特别是在2009年,全球排名前几名的种子公司孟山都、先锋、先正达、拜尔在中国密集开展水稻研究合作,分别与湖南大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中国水稻研究所达成合作协议。
打破瓶颈
科研是国内种业发展掣肘
张世煌认为,中国种业最大的拖累在于科研,国内科研是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人才、三流的品种。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国内种子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种质资源鉴定、改良、创新和分子育种等基础性研究薄弱,没有基础研究的支撑,商业育种也难以持续创新;二是很多科研单位不进行公益性研究,都蜂拥而上聚焦在低端培育杂交品种、然后卖种子赚钱;三是相比国外“工厂流水线式”的育种方式,国内育种是“家庭作坊式”的,缺乏各类科技资源的有效整合。
业内人士指出,4月份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很重要一点是提出了种业科研体制方面的改革要求。国务院的意见称,目前我国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建立,科研与生产脱节,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创新能力不强。到2020年,要形成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
张世煌认为,科研管理应明确该公益的归公益,该商业的归商业。科研单位进行公益性研究,科研成果社会化,支持企业进行商业性开发。商业育种则要逐渐交给企业,通过5到10年的时间,让企业成为产品创新和商业育种的主体。
在科研方面,设立合资公司将有新的政策要求。《经济参考报》记者从有关部委了解到,《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农作物种子企业审批和登记管理的规定》正在修订之中,修订后的《规定》将引导合资公司“育繁推一体化”,即外商设立种子企业在合资企业进行品种研发。
铁岭先锋种子研究公司总经理孙书库说,先锋公司正在考虑在合资公司成立研发机构,一旦研发机构成立后,资源和技术会和合资公司分享得更多。
□记者 白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