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9%以下,那么紧缩货币就会中止,即不再加息、不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外,进入夏季之后,本身国内电力供应紧张以及灾害频发就会起到一种变相的紧缩作用。”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及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幅均低于市场预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
“综合近期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来看,延续了半年的紧缩政策,或在进入第三季度后,即使不‘掉头’,也将中止此前的紧缩力度。”上海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潘正彦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可以说是一个观察期,货币政策该怎么走关键还要看第二季度整体的经济数据。”
紧缩效果显现
6月13日,央行公布统计数据显示,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更是较4月份7396亿元的新增规模出现了环比大幅回落。另外,5月末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0.77万亿元,同比增长17.1%,5月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2.7%,较上月继续下降。
国泰君安证券总经济师李迅雷分析称,所有数据都在显示经济回落,M1增速继续下降,代表着企业活期存款的变化,显示出企业的活力正在下降。另外,从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变化来看,也显示企业的经济活动能力在减弱,企业需要应对流动资金紧张带来的困境。
“5月份新增贷款和货币供应量的同比大幅降低,在很大程度上是前期央行紧缩货币政策所致。”潘正彦同时指出,“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还是相当旺盛的,但是接下来这些企业所承受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且将是持续的。一方面,人民币中长期持续的升值趋势,势必对中国的出口企业带来持续的压力;另一方面,经历过持续高速增长之后的必然回落,也将对习惯高增长环境的中国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出口重现压力
日前,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1月至5月,我国进出口总值达14017.9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4%。累计贸易顺差229.7亿美元,减少35.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5月份的出口增速较4月份明显出现了10.5个百分点的回落。对此,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指出:“5月份出口出现较大的环比回落,一方面是缘于4月份的出口比较强劲;另一方面,从近几个月的中国制造业PMI指数来看,制造业新增订单及新出口订单增速都出现了回落,尤其外需的萎缩的确给出口带来了影响。预计这样的态势在下半年会进一步凸显。”
上述分析人士对记者表示:“当前,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普遍出现放缓迹象,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又没有强劲复苏的迹象,这可能导致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需求的萎缩,从而加大中国出口企业的压力。”
货币政策或微调
经济回落迹象不断,货币政策很有可能出现调整。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紧缩货币政策并不会戛然而止,在CPI无法出现迅速回落的情况下,6月或7月仍会有加息的可能。然而,去年下半年以来频繁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以及加息的动作差不多就结束了。”对此,李迅雷同样认为,鉴于目前经济增速回落已成定局,相信下半年的货币政策以维稳为主,但不排除仍有一次加息的可能。
潘正彦指出:“如果第二季度GDP增速放缓至9%以下,那么紧缩货币政策就会中止,即不再加息、不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另外,进入夏季之后,本身国内电力供应紧张以及灾害频发就会起到一种变相的紧缩作用。”
不过,潘正彦同时表示,由于之前中国的货币政策收得比较紧,下半年在货币政策决策方面将会相对较具有主动性,各种工具的运用也会更加自如一些。
《国际金融报》本报记者 付碧莲 发自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