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官方14日公布的5月份经济数据显示,价格前期过快上涨趋势得到控制,但通胀形势依然严峻;经济增长总体温和放缓,但仍保持在平稳较快区间,并未进入“硬着陆”的轨道。
中国5月份CPI同比上涨5.5%,创34个月以来新高,环比上涨0.1%。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2.9%,居住价格同比上涨6.1%。
中国社科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表示,5月份的CPI数据说明中国宏观调控措施正在发挥预期效果,急剧上升的通胀势头得到遏制。但另一方面,居高不下的PPI也意味着,未来向终端传递的物价上行压力仍较大。
数据显示,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上涨6.8%,与上月持平,环比上涨0.3%。
“因此,下半年中国政府依然要坚持既有的政策方向,将抑制通胀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之一。”张晓晶说。
他分析指出,5月份CPI持续走高主要是受干旱和食品价格上涨影响,6月份CPI将继续冲高,有可能超过6%,但随着继续收紧货币政策,中国下半年的通胀形势将会改善。
一系列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温和放缓。
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3%,4月份的数据为13.4%。此前公布的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2%,较4月份下滑了0.9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出现回落。
据海关统计,今年前4个月,中国出口达5553亿美元,增长27.4%;前5个月出口7123.8亿美元,增长25.5%,增速放缓。
中国央行13日发布数据称,5月份新增人民币贷款5516亿元,同比少增1005亿元(13.7%),广义货币(M2)余额为76.34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和5.9个百分点。
分析人士认为,新增信贷和M2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前期宏观调控政策效果进一步显现,未来一段时间,中国信贷投放将继续趋于平稳、可控的态势。
此前公布的4月份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货币供应量、出口等关键指标,也已经显示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定程度放缓。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经济总监刘利刚表示,虽然相关数据出现回调,但这是政府出于稳定经济增速的主动调控,中国经济并没有下行的风险,更不会“硬着陆”。
中国的PMI指数虽然呈现回落趋势,但仍处于宏观调控目标范围内;5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6.9%,说明增长较为健康;1至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8%,显示经济依然活跃。
但伴随美联储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于6月底到期、新一轮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扩大,以及强震和核泄漏事故对日本经济的打击,国际上对全球经济悲观预测的氛围渐浓。
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正在面临新一轮全球经济疲软的外部环境,因此迫切需要坚持自己的调控目标和调控手段,相机抉择,坚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心不动摇。
张晓晶说:“不用太担心外部环境,反而要利用好外需减弱的新窗口,坚持从紧的货币政策、坚持以扩大内需为主的宏观调控目标。”
分析人士表示,经济增速放缓并未影响中国的“世界大国增长之冠”地位,也不会逆转中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地位提升的趋势,当然,也不能总是期望由中国站出来拯救再度放缓的世界经济。
“在与危机和衰退的对抗中,总是由中国突破扣篮得分是不现实的,其他经济队友也要挺身而出,为赢得比赛作出贡献。”张晓晶说。
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后的第二年(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拉动世界经济增长0.6%;20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继续作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拉动力。
中国央行在6月初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1)》表示,今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是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央行将更加重视社会融资总量指标。
中国央行14日宣布,从2011年6月20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张晓晶认为,二季度中国GDP增速回调的势头已经确定,但仍可以保持在9.5%左右,全年GDP预计将保持在9%-10%之间。
中国政府将今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期目标定为8%。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要任务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将中国未来五年的平均增长目标确定为7%。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将分别达9.3%和8.7%。(记者 李云路 岳瑞芳 王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