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与纳税人的意见有巨大的落差,并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比如,财政部门的专家自然反对“一味提高起征点”;反对以流转税为主体税制的学者,自然会主张提高个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等等。
尽管这不是第一次向社会公众征询立法意见,却是征集意见最多的一次———个税法修正案所征集的意见达23万条,远高于《劳动合同法》的19万条,创下单项立法征求意见数之最。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昨天通过网络“原汁原味”地向公众梳理呈现了来自82707位网民的237684条意见、181封群众来信、11位专家和16位社会公众的意见。其中,最受媒体关注的是:赞成以3000元作为起征点的人仅占15%,而有35%的人表示反对,48%的人要求修改。(6月16日《羊城晚报》)
与这组数字形成强烈反差的是财税专家们的意见:“将起征点定得太高,纳税人的数量大幅减少……起征点只宜微调,不宜大动,建议调整为2500元”,“发达国家个人所得税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很大,而我国目前只占到6%左右,起征点不能再提高了”,“一味提高起征点,减少个税在税收总收入中的比例,不符合改革方向”……
公共财政是取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征税就是政府“取财”的途径,应以众人之议为征税的法律依据,即所谓“税收法定”原则。然而,长久以来,由于在原有的财政体制中税收无足轻重,经过历年改革又尚未形成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税收法定”原则尚未彻底落实。因此,即便如个人所得税法的修订,多由财税部门提出方案交人大通过。立法修法期间,公众满耳是财税官员和财税专家的雄辩滔滔,纳税人倒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倘若税制由纳税人及其代表机构决定,政府的偏好就不能直接造成税收过快增长。“但当下我国的实际情况,是税收项目的出台和税率的确定,基本由政府决定。这样,闻税则喜的政府偏好,加上善于论证加税必要性的专家系统,珠联璧合,就足以推高税量、增加税种了”。
全国人大常委会在修订个税法之前广纳民意,其实就是在纳税人当中打捞“沉默的声音”,在坚守“税收法定”原则的过程中,还公共财政以众人之议“取财”的应有之意。比如,修正案所征集意见,从月收入分布上看,3000元以上者提出了大部分意见,3000元至7500元的人群占全部意见的49%,而这其中收入3000元至4500元的人群参与最多,占53%;收入12000元以上的人群提出了25835条,占全部意见的11%———这正是个人所得税最主要的纳税群体。
立法过程当然要倾听专家学者之见,需要专业知识和法理论证。然而,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与纳税人的意见有巨大的落差,并不难发现其中的原因。比如,财政部门的专家自然反对“一味提高起征点”;反对以流转税为主体税制的学者,自然会主张提高个税在税收收入中的比重;等等。应当相信公众舆论和立法机关有能力甄别其可行与否,平衡不同部门、不同阶层的利益以实现或接近“最优税制”。尽管目前个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例不高,却因其直接税的性质,是纳税人“税负痛感”最强的税种,所以更应仔细打捞纳税人“沉没的声音”。
征集民意,并广而告之,由社会公众品头论足,立法机构的决策拥有尽可能广泛的民意基础,方能真正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倾听纳税人“沉没的声音”,并不是要堵住专家学者之口;而是让多种声音共同表达,这样才有可能形成和谐之声。
伊 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