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6月30日15时京沪高铁开通 明起可电话订火车票

2011年06月24日 08:37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21日,媒体记者在体验京沪高铁列车舒适坐椅。在300公里时速下,从济南西站至北京南站仅用1小时32分钟,比现行动车减少2小时。新华社发

  本报讯 (记者刘春瑞)记者从铁道部获悉,经京沪高速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同意,京沪高速铁路定于6月30日(下周四)15时正式开通运营。

  从今日9时起,铁路部门开始对外发售京沪高铁车票。旅客可通过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车站售票厅、车票代售点等多种途径购买京沪高铁车票。

  北京南每日始发69趟

  记者从铁路部门了解到,京沪高铁运行图基本敲定,其中每天从北京南站始发的高铁列车有69趟。其中G字头(300公里/小时)车每天发53趟,D字头(250公里/小时)车每天发16趟。

  京沪高铁初期开行动车组90对,其中时速300公里动车组63对,时速250公里动车组27对。第一阶段(运行初期)开行86对,其中时速300公里动车组60对,时速250公里动车组26对。第二阶段增加开行时速300公里动车组3对,时速250公里动车组1对。

  此外,京沪高铁安排备用线10对,其中北京南-上海虹桥5对(车次G251-G260),北京南-徐州东1对(车次D221/2)。

  新增28专门售票窗口

  京沪高铁开通后,北京南站计划开28个京沪高铁专门售票窗口。同时,北京南站所有售票窗口和自动售票机均可购买京沪高铁车票。

  网购票可刷二代证乘车

  京沪高铁也将实行网络实名售票。用身份证网上购票的旅客,可在南站所有203个进站闸机刷二代身份证直接进站乘车。

  ■ 票务

  明日起可电话订火车票

  拨95105105可预订发车前3天(含发车日)车票;只认4种证件

  本报讯 (记者刘春瑞 通讯员郝树鹏 王京)明日起,旅客可拨打电话(95105105),预订北京铁路局辖内各站发售的火车票。电信运营商按规定收取本地市话通话费用,无其他增值费用。

  可同时容8000人订票

  据了解,此次北京铁路局推出的电话订票系统具有电话订票和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采用自助语音提示,无人工干扰,同一时间可以接通8000位旅客的订票需求。

  北京铁路局表示,每天6时至23时,旅客可根据电话语音提示,预订发车前3天(含发车日)至电话订票系统预售期内各次列车的全票、儿童票、学生票和残疾军人车票,电话订票系统预售期优先于售票窗口24小时。当日和次日的车票不开通电话订票业务。预订其他票种须到车站指定窗口办理。

  此外,旅客还可通过此电话办理电话订票单的查询、取消等业务。

  一次最多可订9张票

  北京铁路局表示,春运高峰期间,旅客凭4种有效证件(包括身份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台湾居民来往大陆通行证和护照),一次可订同日期、同车次、同席别的车票3张。其余时间,根据客流淡旺季进行调整,最多一次预订车票不超过9张,订票次数不限。

  电话购买实名制动车车票,仍遵循“一张有效身份证件,同一乘车日期、同一车次、同一乘车站只能购买一张实名制车票的政策”。一次订票最多不超过5个不同证件订票,即最多不超过5张,春运期间限订3张。

  未按时取票将自动取消

  预订成功后,市民可凭电话订票系统提供的订单号、订票时使用的有效证件原件,在系统语音提示的取票时间内取票,超过保留时间订票单将自动取消。

  遇特殊情况,旅客需由他人代取车票时,须同时出示订票人和取票人的身份证原件,经确认后方可出票。

  代售点取票加收5元

  北京铁路局表示,在车站指定窗口取本站始发车票时,不收取票价以外的任何费用;取其他车站始发车票时,收取5元服务费。旅客在代售点窗口取票时,需缴纳5元/张的客票销售服务费。

  ■ 记者体验

  电话订票5分钟可搞定

  昨晚,记者拨打95105105,发现电话订票已经开通使用。记者成功预订了一张6月25日发车的从北京南到天津的C2015次车票,整个过程用时约5分钟。

  记者拨打95105105,首先语音提示,“订票按1,取消或查询订单按2,信息查询按3”。

  记者按1后,系统提示,“订票须知按1,动车组直达车按2,高铁按3,普通列车按4,学生票按6,不限车次订票按7,快速订票按8”。

  选择3高铁后,系统提供两种订票方式:“车次订票”和“发到站订票”。记者按照语音提示,选择始发站北京南站,到站天津,出发时间等信息,最后按“*”号键确认。

  系统最后要求输入证件号码。记者输入证件号码完毕后,系统自动提示订票成功,并显示“订单号为800156030,车次为C2015,席位4车7号,总票价58元,请于6月24日23时之前到北京铁路局火车站指定窗口取票”。

  本报记者 刘春瑞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