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1=100:西藏阿里农牧民的绿色致富路

2011年06月24日 16:39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西藏阿里,当地农牧民的收入来源正由单一的畜牧经营向人工种草、舍饲养殖、大棚种植、旅游等多元方向拓展。阿里地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扶持发展绿色生态经济,目前农牧民的“绿色收入”从几乎空白攀升到占总收入的30%。

  “1亩紫花苜蓿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

  雪山下的草场牧草稀疏,间或遇到戈壁滩。而在阿里噶尔县昆莎乡,一望无际的紫花苜蓿绿意盎然,呈现另一番景象。强烈的阳光下,藏族群众正在田间作业。

  曾经有人断言,紫花苜蓿不可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域存活。为什么在平均海拔4200米的噶尔县,紫花苜蓿却能扎根?噶尔县委书记张宇告诉记者,噶尔县2005年从陕西省引进栽培技术,聘请技术人员,经过两年的艰苦实验,终于打破了这个禁区,让紫花苜蓿在雪域高原上繁茂生长。

  紫花苜蓿在青藏高原扎根,为当地农牧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紫花苜蓿是‘神草’!”昆莎乡牧民丹增说,当地天然牧场产草量一直非常有限,一旦发生雪灾,牧民总为无草喂牲畜发愁。自从他家种植了30亩紫花苜蓿后,每年能割两茬草,牛羊的饲料不愁了。

  噶尔县农牧局技术员韩俊文算了一笔账,1亩紫花苜蓿每年可产2500~3000公斤草,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

  “经济账之外,还有一笔不可估算价值的生态账。”张宇说,这片数千亩的紫花苜蓿地曾是一片戈壁滩,紫花苜蓿根系旺盛,能起到遏制荒漠化的作用。

  “圈养1头奶牛相当于牧养100只山羊”

  走进噶尔县加木村,一排排新建的藏式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非常漂亮。村民们告诉记者,几年前他们的住房还是土坯房,近几年得益于奶牛养殖、汽车运输等多种经营,钱袋子鼓起来了。特别是舍饲养殖奶牛,让他们尝到了甜头。

  村民嘎玛次仁一家圈养3头奶牛,1年大致可收入3万元左右。“还有一笔账,圈养奶牛远没有放羊累,家人投劳少了,可以少养一些羊,两个儿子还可以到狮泉河镇打工。”嘎玛次仁说,他家现在一人养牛、一人放羊、两人打工、一人上学。综合算账,“养1头奶牛差不多相当于养100只山羊呢!”

  走进嘎玛次仁的家,宽敞明亮的房屋颇具藏式风味,家里置备了冰箱、洗衣机、农用车。村干部告诉记者,加木村2010年的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560元。

  “办家庭旅馆相当于种三四十亩青稞”

  一条条新修的油路从阿里地区行署驻地狮泉河镇向四面延伸。驱车行驶在刚刚改造升级的公路上,记者不时碰到自驾游、包车游的游客。

  “伴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进藏难、进阿里更难的说法改变了,阿里旅游的春天来了!”阿里地区札达县旅游局局长晋美旺久感慨。日益升温的旅游热,为邻近景区的农牧民开拓出新的“不冒烟”的致富路。

  又一批游客来了。札达县古格王朝遗址附近的扎布让村再次热闹起来。走进这个颇具藏族风情的山村,扑面而来的是家家户户忙于开办家庭旅馆的热闹场景。几乎家家门上都有家庭旅馆的迎宾招牌,有的还用英语标注“cozy family hotel”,意思是“温馨家庭旅馆”。

  扎布让村村民努觉一家开办家庭旅馆6年,游客在他家可以亲身感受藏家生活。“一个床位50元,用餐20元左右。”努觉说,家庭旅馆为村民带来了实惠。目前,扎布让村经营最好的家庭旅馆年收入3万元以上,人均旅游收入在4000元左右。

  努觉说,过去村民主要以种植青稞和放牧为生,户均耕地只有两亩,粮食和牛羊主要自给自足,没有多余的钱。种1亩青稞只能产400斤,即使全部卖掉,也只有不到800元的收入。自从办了家庭旅馆,他手头的钱多了,估算下来,相当于多种了三四十亩青稞。

  据阿里地区行署介绍,2010年,当地实现旅游收入6121.02万元,比上年增长42.4%。(记者张钦)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