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务院委托,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27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作了《关于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与往年审计报告相比,报告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特点——宏观性和时效性进一步增强,着力反映突出问题、普遍性和倾向性问题,着力从体制、机制、制度和政策层面寻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着力促进完善制度、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
视野更宽 时效更强
今年的审计报告立足国家宏观层面,视野更加开阔,不仅反映了财政、税收、重大投资、民生以及金融、企业等各领域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也反映了其中存在的制度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不仅反映了各领域某一时点的“静态”情况,更反映了一定时期相关领域改革进程的“动态”发展,特别是首次全面披露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堪称最大亮点。
审计报告更加注重时效性,反映了审计掌握的最新进展,以及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物资及灾后重建跟踪审计反映的是截至目前最新的数据和情况,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反映的也是截至2010年底的最新数据。
宏观性和时效性的增强,使审计工作反映情况更加贴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利于更好地为相关部门进行决策提供及时和可靠的参考和依据,也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和作用。
反映情况更系统 揭示问题更深入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改变了以往简单摆列清单或个别反映情况的方式,着力反映相关领域的全貌和总体情况。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在“中央财政管理审计情况”中,即采取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报告方式。
如:关于中央财政管理的情况,报告不仅系统地反映了“部分中央本级支出预算未落实到部门”等22个具体问题,还按照预算编制、批复、执行、追加调整和绩效评估这条“主线”,将这些“点”贯穿起来,归纳为“部分中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细化和准确、执行率偏低,有些预算的级次和项目在执行中自行作了调整”等六大类问题。
与此同时,今年的审计报告首次系统地反映了中央预算各组成部分的执行情况,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债管理等方面的情况均单独列示,与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分量相当、权重相衡,从而用这四条平行“线”编织成国家预算体系的完整“面”。
今年审计报告还注重揭示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反映国债发行管理情况时,揭示了“记账式国债招投标制度不完善、执行不严格”“电子式储蓄国债面向个人投资者销售的政策目标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反映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时,揭示了“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具体、一些部门本级预算未完全执行到位”等问题。
关注民生热点 力促政策落实
近年来,审计机关一直将促进改善民生作为重要职责。特别是在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财政就业补助等资金和项目的审计和调查中,审计机关不仅摸清了民生建设和改革取得的成效,还反映了改革和完善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
上述成果在今年的审计报告中得以体现:
——针对医疗问题,反映了9省区45个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和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揭示了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问题;
——针对“三农”问题,反映了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审计情况,揭示了部分项目投资下达较晚,有的前期准备不够充分,造成376个项目尚未开工等问题;
——针对住房问题,反映了8省区16个城市政府投资保障性住房情况,揭示了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建设供地和住房管理等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不够严格等问题;
——针对就业问题,反映了9省市财政就业补助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揭示了部分主管部门和单位违规申请、使用和发放就业资金的问题。
这种对应民生热点、逐一列示问题的方式,有力地揭示和反映了中央惠民富民政策在贯彻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必将促进完善涉及民生的制度安排。
挖掘背后深层原因 推动重点环节改革
今年审计报告在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时,没有停留在表象,而是深入机理,着力揭示问题背后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机制性扭曲和重大管理漏洞。
如:反映财政转移支付审计情况时,在从总体上指出“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结构不够科学合理”后,阐述了“转移支付在财政支出中占比较高”、“专项转移支付在转移支付中占比较高”、“部分专项资金设置交叉重复、部门多头管理和分配”、“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未完整纳入地方预算”等四个问题,并分析第一个“占比较高”的原因是“现行财政体制还不够完善,地方政府的财权难以满足其履行事权的基本需求”,“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未完整纳入地方预算”的原因是预算编报和下达时间不匹配。
在深入分析问题背后原因的基础上,今年审计报告提出三条意见,着眼点均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
——“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切实理顺政府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意见,从完善财政体制的角度出发,针对转移支付制度和政府预算体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注重支出绩效”的意见,从加强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角度出发,针对社会保障体系和预算执行效果;
——“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继续清理整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意见,从维护财政安全角度出发,针对如何处理存量地方政府性债务和规范增量债务管理。 (记者张晓松、杨维汉、周英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