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京沪高铁今日正式运营 沿线城市欲借机提速经济

2011年06月30日 0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6月27日,京沪高铁试运行情况向媒体开放,数十家中外媒体的记者登上列车。中新社发 富田 摄  


 

    6月27日,京沪高铁试运行情况向媒体开放,数十家中外媒体的记者登上列车。中新社发 富田 摄  

  中新网6月30日电 (财经频道 何敏)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将于6月30日15时正式开通运营。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次建设里程最长、投资最大、标准最高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贯通“三市四省”,串起京沪“经济走廊”。京沪高铁的开通,不仅乘客可以享受到便捷与实惠,沿线城市也需面对高铁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专家指出,各省市要想从中分得一杯羹,配套设施建设不能忽略。

  贯通“三市四省”

  千里京沪实现一日往返 全程24站并非站站停

  京沪高铁于2008年4月开工,总长度1318公里,总投资约2209亿元,全线纵贯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和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省。它的建成将使北京和上海之间的往来时间缩短到5小时以内。

  京沪高铁共设24个车站,除了京津沪共设4个站点外,河北设2个站点,安徽设4个站点,山东设6个站点,江苏设8个站点。京沪高铁开通后,两个速度等级的列车共有三种运行模式:京沪一站直达、省城之间直达和沿线车站交错停车,这也意味着京沪高铁并非“站站停”,将根据运行模式停靠不同车站。

  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此前在发布会上介绍,京沪高铁初期每天开行高速动车组列车90对。其中,时速300公里动车组列车63对,客座能力10.9万;时速250公里列车27对,客座能力4.5万。

  高铁点燃“空地对决”

  最低410元剑指民航 乘客要实惠也要便捷

  京沪高铁票价已经出炉,最低410元,最高1750元。据悉,京沪高铁采用多级票价机制,时速300公里“G”车,上海—北京二等座555元、时速250公里“D”上海—北京二等座410元,此外还有一等座、商务座多种选择。相比动辄上千的机票价格,高铁价格更为“亲民”。

  除了价格优势外,京沪高铁更推行各种便民服务。京沪高铁首先实现网上购票,乘客可登陆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网站(www.12306.cn)购买车票。凭二代身份证在网上购票的乘客无需换纸质票,可以直接刷身份证进站。

  此外,京沪高铁为全沙发式坐椅,商务座车厢坐椅可以“变形”,乘客可平躺在坐椅上。列车每排坐椅下都设置有充电插座。据《新京报》报道,今年年末,京沪高铁将开始试验手机上网和WIFI功能,届时乘客将能顺畅上网。

  串起京沪“经济走廊”

  沿线城市欲借机提速经济 需打破配套设施瓶颈

  京沪高铁北接环渤海地区、南衔长江三角洲,经过十几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沿线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GDP占全国40%。新华社文章称,京沪高铁贯穿环渤海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不仅实现了北京与上海的高速连接,还将有效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增长、人员就业,将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和最具潜力的两大经济圈串联起来。

  目前,一些楼盘争打“高铁牌”, 部分沿线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上涨。据《齐鲁晚报》报道,济南西站周边区域的房价更是以“高铁速度”飞涨。济南西站附近的一个楼盘,2006年一期房源销价在3000元/平方米左右。二期房源预计在9月底10月初开盘,预计开盘价8000元左右。

  京沪高铁速度快,选线要求更高,加上部分城市的旧火车站周围已经建成当地商业中心,增加线路或是把车站建在城市中都有许多不便,所以京沪高铁24站中,大部分车站是新建的,有些还远离市区。有专家指出,沿线城市要想借高铁发展经济,基础配套设施必须迅速跟上。

  此外,京沪高铁的开通大大缩短了人们的出行时间,同城效应日趋显著。高铁驶来,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沿线各城市带来挑战。济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葛金田曾对《大众日报》表示,京沪高铁对济南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企业总部迁出、高端客户群体流失、高端人才流失、高端产业难以汇聚等方面。他建议,首先应当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要素能力,通过完善的配套设施,吸引各种高铁沿线要素流积聚。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张哉麟】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