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多年,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主要瞄准受益人的需求,对捐赠人的需求、动机、内心感受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捐赠人常常被忽略,知情权、监督权被剥夺。善款的使用情况,大部分捐赠人无从知晓。因为善款流向及慈善机构本身行政支出不透明,导致很多人对捐款的信心不大。
为什么我们的慈善机构公开透明的运作机制一直以来就这么难建立呢?除了中国民间慈善事业层次还比较低,公益组织缺乏人才,管理欠规范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公益组织背后的那只“行政之手”,
使得公益组织在向社会募款时,呈现为社会组织面貌;在使用善款时,遵循行政运作机制;在决策时不独立、在问责时无责任人。
这在很大程序上模糊了公益组织的责信机制,甚至使其成为政府聚敛社会资源的途径,而不是公益组织应扮演的“散财之道”。因此,民众所希望的“透明”存在现实障碍。
郭美美事件再次将中国红十字会置于无比尴尬的境地,公众和媒体为什么会和中国红十字会的声明较劲?这是因为作为承载着中国慈善事业名誉的社会公益机构,从万元帐篷到虚假发票再到天价公务餐事件,中国红十字会正在遭遇着严重的信任危机。
而就在跟郭美美纠缠不清的同时,6月27日,审计署发布的2010年审计报告显示,2009年12月红十字会违规招标,合同金额超出中标金额420.33万元,使得红十字会的信誉雪上加霜。
风暴远没有结束。6月30日,据某媒体披露,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因其“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项目备受争议,作为一个公益项目,其设施的豪华程度和环境的幽雅程度远非普通养老机构能比。而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郭长江正是该基金会的理事长。
在此之前,被视为中国慈善公益事业一面旗帜的“希望工程”,也曾有过严重的挪用基金投资股票、房产及高风险企业的问题。
有关学者认为,郭美美事件的“汹涌舆情”正是指向了利用慈善名义而谋取不当暴利的商业组织,同时还有不透明、不规范的慈善机构与慈善行为。
相关人员的一再澄清,没有使这个看上去简单的事情平息,质疑声反而一浪高过一浪。对此,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接受采访时称,公众并不是针对红十字会一家,是对一些社会现象不满的一次集中发泄。
的确,将郭美美事件引向红十字会,有偶然因素,然而,整个中国慈善公益组织被质疑的公信力,才更需引起我们的忧虑。
6月29日晚,北京警方宣布对郭美美事件正式立案,郭美美本人应警方要求也从外地返京接受调查。但是,报案、让公安部门来澄清事件真相也只是个一厢情愿的办法——即使公安部门最后出具书面材料证明郭美美和中国红十字会真的只是一场误会,中国红十字会也不能从这场信任危机的泥潭中从容脱身。
正如有人感慨的那样——“红十字会之忧岂止是红十字会一家之忧,又岂止是公益事业一业之忧,而是整个社会建设之忧,整个社会之忧。”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如果在走向社会诚信的道路上时,路边某处质量不好的“建筑物”崩塌了,那这种崩塌后的重建,在奠基的时候就该“垒”上公信力。然而,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开始就很牢固的“建筑物”,而不是经常会使我们的生活杂乱无章的“重建”。(记者朱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