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也缺钱 揽储“鸭梨大”
据银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之所以在进入7月份之后,部分银行的短期高息理财产品结束销售,主要是因为过了6月底的揽储时点,银行揽储的压力相对减轻的缘故。
“钱紧”一直是今年的主题词,银行也不例外。去年1月18日至今年6月,央行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600个基点。而来自人行的数据告诉我们,居民已经不愿意把钱存在银行了,储蓄外流迹象很明显。
这种情况下,原本财大气粗的银行,现在也陷入资金吃紧的境地,开始发动一切力量揽储。然而,监管部门一再查处高息揽储行为,银行为了规避政策的监管,纷纷开始使用理财产品的“马甲”来揽储。
就在上月底,被银行界戏称为每年“中考”的时候,各银行间的揽储大战愈演愈烈。相关统计显示,截至6月21日,商业银行上半年共发行理财产品7891款,预计发行规模达8.25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其中,中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发行的主流。
另据记者了解,还有不少银行专门为“时点”考核设置了特殊的时间点的理财产品,利用理财产品几天的募集期,将理财资金在存款账户上冻结到30日,以实现揽储的目的。银行给这类短期理财产品都开出了较高的利率,5天基本可以达到年化6.5%,还有银行给出的利率高达7.2%。
“如果你真的想买这类高息理财产品的话,等到今年底吧,说不定那个时候年化利率比现在的7.2%还要高呢!”一位同记者相熟的银行业人士表示。
理财风险与收益成正比
高息理财产品,尽管披着理财产品的“马甲”,但它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揽储。
虽然监管部门多次反复重申严查并严处高息揽储违规现象,但在银行资金流动性严重紧张的背景下,高息揽储现象仍屡禁不止。与此同时,银监会已对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变相揽存”的现象高度关注。
“理财产品毕竟也是一种投资,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一规律在理财市场上也同样适用。如果想博取高额回报,必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市内某银行业人士表示,尽管目前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不仅收益率高,而且期限短,但投资者一定不能忽视风险与收益成正比这一规律,当前银行频繁推出高息短期理财产品,很可能就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投资理财,资金安全还是投资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