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传火说,工厂开工不足,我铆足了劲却没活干。工厂每月只给开支1500元工资,养不活一家妻儿老小。无奈之下的老熊只能选择跳槽。
陈苍松说,今年以来,宏远集团的员工流失率越来越高,员工总数从最高峰的1500人下降到1100人左右。现在只能接点零单、散单,维持工厂运转,尽可能留住一些老员工,力求保住企业的根基。
类似困境同样也考验着其他地区的外贸企业。黑龙江省海外集团是一家综合性民营企业,业务横跨房地产、外贸、民爆化工等多个行业。董事长李宝宇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公司进口的硝胺价格上涨30%以上,利润薄如纸。眼看无利可图,集团不得不逐步缩减外贸业务。”
企业于困境中生存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双重挤压,中国外贸企业始终未放弃苦练内功、应对市场挑战的步伐。
位于吉林省珲春市的小岛衣料服装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初,生产的高档服装产品全部出口日本。公司办公室主任金海燕告诉记者,公司成立刚2年,就遇上金融危机。面对严峻的国际市场环境,公司稳扎稳打,坚持全力培训员工技能、优化生产流程,不断完善公司制造水平。
在去年以来的各种成本攀升的压力下,小岛衣料又努力缩短生产周期,压缩库存时间,提高资金周转速度。加上今年日本震后需求大增,公司牢牢抓住机遇,全力扩大对日出口市场份额。
“2008年亏损,2009年持平,2010年微利,到今年1-6月份,公司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实现纯利润100多万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水平。”金海燕说,“回顾成立以来的发展历程,小岛衣料恰恰走过了一条战胜危机,由亏损到盈利的‘U’型成长轨迹。”
陈苍松也告诉记者,为了摆脱廉价订单“依赖症”,宏远集团正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加速“新型竹纤维纺织材料”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压缩传统棉纺产品产能,将企业重心转向新型纺织材料的开发。
“当前‘内挤外压’的经济环境加剧了企业转型‘阵痛’,更进一步凸显外贸行业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黄建忠教授认为,外贸企业需以壮士断腕的气魄彻底摆脱传统低成本、低附加值的生产模式。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优化管理服务水平,切实帮助外贸企业破解融资、用工和科技创新等难题,努力做好外贸行业转型的“助推器”和“导航仪”。(记者 胡苏 刘刚 曹霁阳 宗巍)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