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29岁的中国 网球运动员李娜在法国网球公开赛(简称“法网”)女单决赛中战胜斯齐亚沃尼 ,成为网球大满贯134年历史中,首位获得单打冠军的中国选手、亚洲选手。
许多人第一次将目光投向李娜,投向此前并未关注过的中国网球运动,乃至中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国际顶级赛事,我们有俩
据国家体育总局网球管理中心竞赛部主任张东文介绍,目前世界上共有三大网球组织,分别是国际网球联合会 (ITF)、国际男子网联(ATP)和国际女子网联(WTA)。三大组织有着各自的分工,搭建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宝塔形竞赛体系。“我们最经常看到是ATP和WTA,因为世界上最好的男子和女子选手都是这两个协会的成员,但四大满贯赛事不属于ATP和WTA,而是隶属ITF。”
刚刚结束的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简称“温网”)是现代网球史上最早的比赛,创办于1877年。2011年的温网总奖金高达2300万美元,其中男单和女单冠军的奖金各为175万美元。此外,法网、澳网和美网的男单和女单冠军的奖金也在200万美元左右。
“中网 (即中国网球公开赛)属于ATP500和WTA顶级赛事,总共有670万美元的奖金,这个数字距离温网的2300万美元相去甚远,但也绝对是全球领先的顶级赛事;上海大师赛是ATP1000,总奖金是450万美元。”张东文介绍说。
但就在20年前,中国举办的网球赛事奖金还都在四位数徘徊。“那个时候打比赛的机会很少。我记得规格最高的一次是全国青少年运动会,那一次网球单打冠军的奖金有几千块钱,在当时就算是很多了。”前国家网球队员刘利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从21世纪开始,中国网球竞赛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
北京在2004年轰轰烈烈地推出了中网,并在2009年升级为WTA皇冠赛事。上海也于2009年将大师杯球赛晋级为ATP1000级别赛事,这是ATP世界巡回赛中等级最高的,全球仅在九座城市举行,亚洲范围内仅有上海这唯一一站。
上海ATP1000大师赛刚刚公布了今年即将参赛的选手名单,其中世界排名前40的选手无一缺席:费德勒 、纳达尔、德约科维奇、穆雷、索德林……
“这些国际顶级赛事的引入对中国的网球产业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刘利告诉记者。网球是一个非常“追星”的市场。过去中国企业只能赞助一些国内球员,很难通过明星效应让国产 品牌走出国门。但当中国引入了这些国际赛事,就给了更多中国企业一个露脸的机会。例如,李宁公司签下了扬科维奇和彭帅,安踏公司签下了郑洁 ,这对这些国内体育品牌都是很好的宣传。同时,国外的赞助商也对这两场赛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劳力士、奔驰、索爱等国际大品牌都是这两场比赛的合作伙伴。
据刘利介绍,对中国专业球员来说,过去参加国外比赛的差旅成本是高昂的,但现在家门口就有了顶级赛事,就可以低成本地参加这些比赛。而对广大发烧友来说,这些赛事也是绝佳的学习机会,因为这些顶级赛事都强制要求世界排名靠前的选手参赛。同时,有许多世界知名的网球学校和经纪公司也因为这些赛事而来到中国。例如世界顶级的尼克网球学校,就因为看到中网的举办来中国招生,让大批中国孩子可以去美国 学习网球。
李娜的影响不如CPI
“让中国人手里的网球拍和外国人的一样”,这听上去是一件简单的事,但网球器材商们整整为之奋斗了30年。
常文涛 是世界第一网球品牌威尔胜(Wilson)的中国总代理,回忆起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网球器材市场,他只能用“落后”二字来形容。据他介绍,当时全国只有厦门有3家网球器材工厂。早期的销售渠道也非常单一,都是国有体制占主导。全国的批发站点分为一级站、二级站和三级站,层层分销。网球拍销售面向的群体只有两个:网球专业队和领导干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东莞和深圳才陆续开了新的工厂。一些新的国产品牌进入人们的视野。常文涛自创的“豪迈”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国内基本没有什么外国品牌,即使是职业球员用的也基本上是石狮、航天等国产老牌子 。“当时人们收入有限,再加上很多国际品牌还没有进入中国,因此一些物美价廉的国产品牌卖得很好。1997年,我们就卖出了2万只球拍,这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好成绩。”
从2000年开始,中国网球器材市场又发生了一次新的革命。不论是最早的“石狮”,还是后来居上的“豪迈”都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越来越多的国际主流品牌开始涌现在中国的市场上。
“我们和国际市场越来越接近了。现在中国网球器材市场的国外品牌所占比例超过了85%,如果单说球拍,这个比例还要更大。”常文涛介绍说,如今的中国已成为亚洲的第二大网球器材市场,仅次于日本。许多国际品牌在中国的新品发布还会早于其他国家。“人们逐渐倾向购买国际品牌,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这说明人们对网球的认知度在提高。”常文涛说,“现在的发烧友对器材的了解程度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我们。学生和白领成为了这个行业的支撑。反而专业球员在消费中的比例,变得微乎其微。”
2001—2007年是中国网球器材销售一个突飞猛进的年代。“2007年,纯网球器材用品(不含服装和鞋子)和相关配件在中国的批发销售额大约是4亿元人民币,零售销售额差不多有8亿元人民币。这是什么概念?90年代的时候,这个数字大约只有1000万元人民币。”常文涛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