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截至到昨天晚间,98个中央部门中还有半数以上没有公布"三公经费",这和国务院规定公开"三公经费"的最后期限已经过了20天。"三公经费"迟迟不公布引发公众各种猜测,是因为"猫腻"太多,怕吓着人?还是正在平衡帐目,想瞒天过海?或者根本就没把"国务院要求"当回事儿,还是受制于"复杂的技术条件限制"不能按期公布?……而公布了"三公经费"的中央部门是否在公开出部门决算的同时,更能公开出希望?有请杨禹:
主持人: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多部委没有公布三公经费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杨禹:其实媒体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关注这件事情,一直把6月底当做一个公布三公经费的最后的期限,不过我觉得这个方面媒体可能有一点点误读,其实5月4号国务院常务会议相关的要求是说在6月份全国人大审议了中央决算之后98个部门来公布,准确的来读这句话其实国务院并没有明确的提出说在6月底之前98个部门全部要公布,而是说中央决算批准之后,98个部门都要公布,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今天看到的多个部委公布多多少少有些拖拖拉拉的局面是正常的,因为面对公众的期待,还有那么多的部委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其实是不令人满意的。本来应该是电扇转起来让我们凉快,现在反而电扇自己不动,让公众摇脑袋,这恐怕不行。
主持人:对于已经公布三公数字的部委这些天被公众评说有的是希望能够更细一些,有的是质疑一些具体的方面,您认为公众的挑剔是否合理,三公经费公布以后接下来又该怎么去做呢?
杨禹:我觉得公众面对三公经费的数字有些挑剔非常正常,因为公众太久没有看到,或者说从来没有看到这样的数字。数字公布出来之后这种挑剔反映了公众的压力,不过客观的说也许公众正因为第一次看到,在看这个数字品评这个数字上还是没有什么经验。比如大家习惯拿出几个部委的相关数字来对比,比如说公务接待费是几千万,有的部委是十几万甚至有的部委是零。我觉得公众也不能这么简单的去对比,因为中央部委是这样一个原则,有多大事定多少岗花多少钱,一个部委规模大小不同承担的事项也不同,到底花多少公务接待费恐怕我们不能简单的从绝对数字上去对比上而应该参照相关的标准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这个意义上说,部委公布的越详细,公众分析的越科学越好理解,公布的越简单越被动,越容易被公众反反复复的挑剔。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