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6月份CPI创出3年来的新高,食品、服装、家化等多种商品新一轮的全面涨价潮正卷土重来。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3月份开始,关乎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八大类商品价格,便出现了“全面开花”式的逐月上涨,稳物价、防通胀,成为眼下政府最为迫切的民生工作。
面对新一轮的涨价冲动,国家再次用起了行政干预的“组合拳”:先是多次提高存贷款利率,防止过多的游资进入消费市场恶意炒作;再是用约谈、限购、限涨等行政命令,直接锁定价格和供应;随后,用清理整顿高速公路、农贸市场等中间收费环节,降低流通成本;最后再通过投放储备肉、糖,加大养猪、农超对接投入与补贴等措施,缓解供需矛盾,平抑价格。
可以说,在去年以来多次涌动的全面涨价潮中,这一套“组合拳”每次都能够在短时间内平抑物价,尤其是食品价格,以此恢复老百姓的消费信心,进而成为政府屡试不爽的应对措施。
不过,应该看到的是,作为市场自发进行配置的结果,价格反映的是各类资源的真实价值。可以说,近期出现的物价上扬,其主要原因,除了货币发行量过多、流动性充裕的因素外,主要是劳动力、原料价格等成本推动型的因素。
但是近年来国家实行的多次价格调控,大多是针对短期物价管控的临时性措施或行政干预手段,从而导致本应由市场自然调节、正常增长的资源价格,被人为压抑搁置,一旦这些短期政策松动,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的资源,必然要进行“补涨”,从而造成中长期推高物价的隐忧,始终挥之不去。
因此,在行政干预不能起到“治本”效果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在直接干预物价的政策之外,进一步采取能够长期稳定物价的措施。而从近来不断推高物价的劳动力成本因素上看,提高人力资源价值、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将会是对抗通胀中唯一可以接受的“上涨”。
可以想见,只有大多数人的钱袋子鼓了,医疗以及养老保障体系完善了,老百姓才敢于消费、乐于消费,才能够从心理上,去接受本应随着社会发展自然上涨的商品价格。
□崔滨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