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今年上半年可谓热闹非凡,经济热点层出不穷,原来那些离我们生活有些遥远的经济词汇,已经活灵活现地跳跃在身边的每一段新闻里:一棵菜从地头到超市的旅程,一段高速的凶猛收费,一次个税起征点调整的全民讨论……
不知不觉,上半年经济各路数据都已经亮相完毕了,解读之后,仍让人有些意犹未尽。一个如此鲜活的上半年,一个全民参与经济的上半年,不该就这么简单过去,理应有一次记录,一个盘点。
为此,本版精心盘点了六大热词,其中有对热点的回顾,更有对热点背后的深度点评。通过把单一经济热点放在发展全局的视野下进行观察审视,提出了一些本版的思考和建议,期望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热词一】
涨价
油价涨、糖价涨、猪肉涨、中药材涨……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物品价格,都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上涨。上半年经济热度最高的,非涨价莫属。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宏观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4%。而6月份CPI更是创出新高,同比上涨了6.4%。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4.4%,非食品价格上涨3.0%。
【点评】
调控要抓牛鼻子
按照传统理论,涨价的主要原因是供不应求。但这么多东西此起彼伏地涨,就肯定不能简单套用。如今看来,供不应求只是涨价的诱因,物价总水平上涨,根源还是流通中的钱太多。
因此,防治物价上涨,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只是猪涨养猪、药涨种药的话,很容易按下葫芦浮起瓢。
在增加对涨价物品供应的同时,下大力气思考如何应对流动性过剩,拿出具体措施把资金引导向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应该成为未来政策调控的主要方向。
【热词二】
上调准备金率、加息
又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了,又加息了……
随着央行出招频率的加快,各大媒体铺天盖地跟上解读,让公众对准备金和加息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今年上半年,央行共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并实施了一系列公开市场操作,实现了货币信贷有序、可控的回落,使通货膨胀的货币条件得到了初步、有效的控制。
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78.08万亿元,同比增长15.9%,低于年初确定的16%的预期调控目标;信贷投放也较为平稳,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4.17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9%,增速创下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低水平。
【点评】
总量调控小心误伤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已成了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为此,央行已运用了公开市场操作、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利率等多种手段。
但是,仔细思考,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操作大多以控制资金总量为目的,对于资金的流向却难以进行引导,更无法抑制流动性过剩引发的炒作之风。而且,总量调控可能造成误伤,目前已导致国民经济局部领域和环节资金供应紧张,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结构性钱荒”。
化解流动性过剩压力,必须总量调控和流向引导双管齐下,引导资金更多地投向中小企业,投向实体经济,避免其四处投机,才能保持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热词三】
中小企业“倒闭潮”
今年上半年媒体有关广东、浙江等地中小企业“倒闭潮”的报道一直不绝于耳。全国工商联的调查显示,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的难度甚至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工信部、银监会等部门展开深入调查后认为,各地并未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现象。浙江、广东等地官方也表示,目前当地企业倒闭数量还在合理范围,新注册企业数量仍在较快增长,否认了“倒闭潮”的说法。浙江省工商局发布的“全省民营企业景气指数二季度报告”显示,截至6月25日,浙江新设民营企业共6.38万户,同比增长10.67%,新设企业注册资金达1490亿元,同比增长46%。但两地官方同时也指出,随着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用工成本的上升,以及融资难度的加大,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不是秘密。
【点评】
别把实业资本逼成游资
古语有云,叶落知秋。倒闭潮虽然尚未真正出现,但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已经让我们嗅出了一丝秋的凉意。我们不能等到最后一根稻草落下时再惊呼倒闭潮真的来了,关怀负重前行的中小企业,理应从现在开始。
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事关我国经济平稳增长大局和居民的就业,牵动着千家万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下,只有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缓解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才能合理引导逐利资本流向实体经济,从而缓解通胀压力。
如果实体经济生存环境无法优化,可能会倒逼实业资本加入游资队伍,如此往复,最终可能严重损害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小企业经营面临的诸多老问题,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