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据统计,(2011年)上半年29个省区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均超过10%,而上半年全国GDP平均增速达到9.6%。已经实现了《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居民收入的增长超过GDP的增长”。
然而,老百姓的“钱袋子”真的鼓了吗?请听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韩保江独家解读。对话记者:中央台车丽。
居民所得长期低于GDP增长 短时期内难改变
记者:首先,上半年29个省市区居民收入增速,我们发现已经超过了GDP的平均增速,这个确实也符合“十二五”规划的要求,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其实在我们国家劳动所得这一部分,并不足国民收入的40%,而一切发达国家的比重已经超过50%了,那么在您看来,在咱们国家劳动所得的收入应该如何扩大呢?
韩保江:数据还是表现出非常积极的迹象,趋势是非常乐观的。应该说过去很多年,我们居民所得就长期低于GDP的增长。今年,在中央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特别是提高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之后,从现在来看,可以说首次超过了GDP的增长。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表明中央在调整收入一系列政策正在逐步显现,应该说中国劳动所得偏低,实际上跟近年来,一个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关系,同时跟我们国家现在的就业程度和就业水平都有直接的联系。
而这样一个收入水平过低又是长期以来我们忽视,对这个分配关系调整所导致的一种结果。也就是说,冰冻三尺非一日寒。这样一个长期积累形成这样一个劳动所得比重偏低这样一种现状,要想在短时期内马上改变,很难。
物价上涨、利率让百姓真正得到的实惠并不高
记者:我们在这个数据当中也同时发现,我国的在居民收入增长上面,29个省市,不论是城镇是乡村,它的居民收入增长都普遍超过了10%,但现在很多公众也感觉,自己的“钱袋子”并没有真正的鼓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韩保江: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最根本的还是现在物价持续上涨,6月CPI是6.4%,有专家机构分析7月份估计也不会低于6%,这就说明,尽管收入增长很快,由于物价上涨的速度也不慢;由此,使得消费者通过收入提高所获得的那部分利益,就被这个较高的一个生活费用支出给抵消掉了。
另一方面,由于我们国家居民持续利率长期以来不是很高,大概一年期的也就是百分之3点几利率,物价上涨6%,银行储蓄的利息只有3点,由此就是居民在银行里的储蓄还出现了贬值,应该说是副利息,在这两个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居民,尽管我们土地上或是表面上确实收入在增长,工资也在调整,社保水平也在提高,但由于物价上涨,利率的问题,就使得老百姓真正得到的实惠并没有统计数字显现的那么高,这可能是个主要原因。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