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3年来首次 忧欧美债务危机和经济形势 其他央行或跟进
美国主权评级随时有被调低之虞,美元资产弱势未减,在投资者均寻觅资金避难所之际,全球央行已率先行动。昨天韩国央行宣布,已将部分外汇储备转投黄金,该消息刺激国际金价再创高峰,更令市场憧憬的是,其他如中国等新兴国家都有可能效法,把更多外汇资产转移至黄金等贵金属。
韩国央行昨天发表声明指出,过去两个月买入了25吨黄金,总值12.4亿美元,整体黄金持有量升至39.4吨,占外储比重0.4%。这是韩国央行于1997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首次购买黄金。
分散美元贬值风险
韩国央行解释,2004年前韩国外储太少,2005年至2007年因为央行亏损而无法购买黄金,在目前历史新高下入市是因为韩国外储已达3110亿美元。据估计,韩国央行买入黄金的平均价为每盎司1543美元。
韩国央行一名不愿透露身份的官员表示,自最近金融危机以来,美元和欧元等储备货币开始失去影响力,部分原因是很多国家采取了不正常的货币政策,而且财赤严重。
最近美国面对债务违约及降级危机,令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债权人非常不安。韩国外储中有64%是美元资产。
央行购金将推高金价
Great Pacific Wealth Management资产配置主管McGillivary说,韩国在购买黄金上已较迟,但金价预料继续向上,因为各地央行的黄金投资仍低于应有水平。
中国和印度央行2009年曾大手购入黄金。市场人士正观察中国会否再次买入黄金。
亚洲央行忧虑美国失掉AAA主权评级,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因而希望将美元资产分散。但黄金市场规模仅逾1万亿美元,新兴市场每年累积的资金已不止这个数,而且央行购入更多黄金,只会进一步推高金价,令美元弱上加弱。
澳加国债也成新目标
此外,有报道称,除了买金外,亚洲国家还开始关注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主权债务。这两个国家都是资源型经济体,拥有稳定的增长前景,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比美国低很多。
他们的主权债券都为AAA评级,澳大利亚国债的收益率至少比美国高很多。不过,这些市场太小了,并且缺乏美国国债的流动性。
美债危机后续
中国大公下调美信用等级
穆迪与惠誉维持评级 标普尚未作出正式评判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大公3日宣布,将美国本、外币国家信用等级从A+下调至A,展望为负面,成为美国债务风波后第一个下调美国国家信用等级的评级机构。
大公国际总裁关建中表示,提升国债上限所表明的是法律允许美国政府继续以借新债还旧债的方式维持国家机器运转,暂时避免了发生债务违约,但绝不代表美国实际偿债能力的提升。在政府已超出偿债能力的情况下再次提升债务上限,实质上是偿债能力下降的表现,美国主权债务危机依然存在。
目前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中,穆迪、惠誉均已表示维持美国AAA评级,但前景展望仍为“负面”,显示美国评级未来遭调降的威胁依然存在。
标普尚未作出正式评判。但标准普尔的主权评级主管奥贾瓦表示,全球市场已经看淡美国主权信用评级被调降的可能性。
私营就业数据利好 隔夜美股走强
北京时间8月3日晚间消息,继周二美股重挫之后,周三美国股市高开。美国7月ADP私营就业环比增长11.4万人好于预期,提振了市场情绪。道琼斯工业指数上涨10.29点,报11876.91点,涨幅0.09%;纳斯达克指数上涨7.85点,报2677.09点,涨幅0.29%;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81点,报1255.86点,涨幅0.14%。
中方态度
周小川:我国外储将坚 持多元化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3日就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2011年预算控制法案》表示,我们将密切关注美国在提高债务上限上取得的进展,我国外汇储备管理将继续坚持多元化投资原则,加强风险管理,最大限度减少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据新华社电
20日内第9次刷新历史纪录
国际金价逼近1700美元
美国最终通过了债务上限协议,但由于该协议预示美国未来的通胀风险水平将会不断上升,黄金价格继续加速上扬。
本周三凌晨,国际现货金价突破了前期纪录高位1661美元/盎司,高至1673.19 美元/盎司。这已经是自7月13日起的20日内国际金价第9次刷新历史纪录。国内黄金现货价格接近346元/克,上涨2.8%。
基本面上,美国债务上限的争执暂告一段落,但投资者忧虑美国有可能失去AAA的评级。同时,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复苏明显放缓,市场对于第三轮量化宽松的预期亦在升温。在通胀及经济低迷的双重打击下,黄金的避险功能凸显。
世界黄金协会的报告显示,央行上半年购买黄金的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总量。
穗金饰均价达418元
广州市场方面,各类黄金产品价格水涨船高。其中,以周大福为代表的北京路、天河城商圈内,千足金价格已经上涨到了425元每克,比本周二上涨了8元每克,两周内的涨幅达到了20元每克。
金银首饰商会统计数字显示,全市千足金的平均价格达到了418元每克,旧金回购价格达到了335元每克。 (记者井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