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防波动、抗通胀 美债危机下的浙江变局(2)

2011年08月05日 10:16 来源:浙江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经验:转战市场学避险

  “这一事件过后,全球资金在投资方向上会有所改变,一定程度上打压市场购买美债的意愿,从而间接推高大宗商品、贵金属和石油的价格。”顾国达告诉记者,“以铜等大宗商品为生产原料的制造企业要小心了,必要的时候,要懂得利用金融工具来规避风险。”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锁定汇率、利用期货市场买卖大宗商品实现套期保值,已逐渐成为很多浙商用来对抗全球经济波动的有利工具。

  对此,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院长陈志昂的看法是,在经济环境波动的情况下,企业总的来看是被动的,但这并不代表“束手无策”。远期外汇买卖、期货交易等都是避险工具,只能帮浙商暂时避过风险,企业要提高“免疫力”,还是要从自身转型升级上下功夫。

  “目前,大多数国内企业并没有认识到美债风波对自身的影响,随着后续整个产业链成本的上升,企业会逐渐意识到压力的存在。” 专业从事企业增长咨询的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咨询经理曹寅认为。

  已经有敏锐的企业提前布局,转向内需市场。万谷纺织总经理姬力民告诉记者,两年前他们就开始调整产品结构和目标市场,“以前80%的产品都是出口的,只有20%在国内销售,现在比重刚好反过来了。”

  更多的企业开始跳出传统的欧美市场,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慈溪市能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庄亮已经将目光放到了拉美市场,“美国缩减财政赤字,购买力肯定受影响,而拉美国家却需求旺盛。”

  巴西中国浙江商会会长张江欧在巴西工作了19年,见证了几年前欧债危机使得一批浙江企业从欧美国家转向拉美市场的过程,“这次美国债务问题深化,现在已经有不少在美国做生意的浙商跟我联系,有转战巴西的意图。”

  “美元看跌,我们觉得汇率问题可能会进一步挤压公司的利润空间。”在美国多年从事医疗器械制造的美国世纪盛集团总经理孙文军告诉记者,他们已经开始着手将位于宁波的原材料基地的业务转移到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本报记者 李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