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专门针对中小企业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家级工作会议,将于9月正式召开。一个正部级的管理机构或国务院层面的跨部门协调机制,已在酝酿之中。(8月14日《中国经营报》)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有一种这样的倾向,认为经济“管”总比“不管”好。但“管”并不是免费的午餐,人事费用、办公费用、制定各种规章的费用、协调费用、监督费用、信息费用等还只是显性成本,还包括看不见的社会成本,比如,一个机构为了证明其存在,其作出的措施往往会扭曲市场结构,妨碍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甚至,“管”还会引起寻租活动的发生,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
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小企业就一直都被视为国有、集体经济的“补充”。一方面,国有企业可以优先获得金融资源,通过国家政策设置市场壁垒,另一方面,财力雄厚的外资企业享受各种优惠政策。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就是在这种内外夹击中生长起来的。
在我看来,中小企业不是被管得太少,而是被这政策、那规定“管”得太多,在一个到处是红灯的环境中,中小企业必然四处碰壁,而无法施展手脚。如今,再建一个所谓的中小企业国家管理机构,可以给予中小企业扶持和帮助,但中小企业最缺的恐怕也不是这个,而是一个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很多时候,政府后退,市场才能回归。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最有必要的是对政府的权力、职能和规模进行限制,以给予中小企业足够的空间。 (彭兴庭)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