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PK
利率高企,每月收入增加,那么已经购房的市民是否要考虑提前还房贷呢?
正方:提前还贷减少月供压力
“一直在加息,月供也持续在增加,提前还贷款的好处还是很明显。”“80后”的小军在福田区购买一套价值200万的住宅,月供不菲,这时常让小军感到“吃不消”。“每个月给银行的利息都超过2000元。”小军表示,由于个税新法实施,他和妻子的月收入总共增加近900元,所以他和妻子都打算提前还贷10万。这样下来,每月可以减少月供近1000元。
记者采访获悉,和小军一样,不少购房者都有类似提前还贷款的想法。在他们看来,既然月收入实际增加,不妨将一些备用的存款提前还房贷,好减轻每月银行账单不断寄来的现实压力。
反方:保持家庭现金流最重要
“通胀通道之内,现在借钱,用以后的贬值的钱来还,肯定最合算。”深圳一位资深第三方理财专家则对“提前还贷”持相反观点。她认为,对于实际增加的月收入,如果拿去提前还房贷一定不“合算”,因为尽管今年多次加息,但目前的实际利率仍然为负数。“你现在借钱10万,过几年还款,钱早已不值10万,你肯定会赚。”
在这一部分不支持提前还贷的人士看来,随着个税新法实施,每月收入增加,其实已经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月供压力,已购房者完全没有必要提前还贷,保持家庭的现金流才是第一要务。
“合理避税”受质疑
记者发现,近期,一些教纳税人如何避税的方法开始在网上流传。有人士表示,工薪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要先去除“三险一金”,然后再按新减除费用标准扣除3500元计算。那么,如果单位在发放工资时提高“三险一金”,便可以为员工进行“合理避税”。同时,一些高收入者还能够利用申报折扣项目的方式避税,比如子女教育、聘请保姆等家庭劳务支出,个人再教育支出等,但这些都要有支出单据才行。
对此,税务专家提醒,很多网上流传的避税方法,很可能只是参照了国外的标准,而国内税制和国外有很大差别,这些方法在国内可能根本不适用。比如,可抵扣的税收项目在国内还不够明细,一些项目并不一定可以真正抵扣。
专家最后提醒,个税新法为中间阶层的“减负”效果较为明显,国家调节分配,确保社会公平的政策目的得到了初步实现。作为纳税人,首先应当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绝对不能逃税和漏税。 - 记者 谭德波
理财的困惑
个税新法实施,广大工薪族开始体验“减负”带来的实惠。如何打理好这笔收入实实在在地摆在每个人面前。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若理财,财也不见得理你,当下的理财市场让人充满困惑。一位友人提供一份今年理财成绩单,大致内容为:股票投资亏损15%,基金亏损8%;银行储蓄年化收益5%,由于股票权重过大,总体收益亏损目前超过10%。就收益问题随机取样,今年以来,大家理财的状况都不乐观,10%的亏损并非个案。
不好理财源于国内居民理财渠道过于狭窄单一。储蓄之外,股市、债市是资金的主要去处。抑或借助专业理财,投资标的也大多离不开股市债市。银行储蓄有保障但收益率低,股市造富故事让许多人充满想象,但国际国内急剧变化的经济形势以及市场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增多,投资获利难上加难。债市历来以收益稳定著称,今年也受到地方债的牵连,动荡激烈。
如何理财,倘若心仪股市,国内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日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衷心地告诫广大股民,目前最理智的选择是等待。股市成交稀弱,新股发行和再融资行为毫无收敛。随着宏观调控政策持续,资金资源日益短缺,限售股的减持力度将有增无减,加上近期上市公司负面消息不断,当前时点购买股票的确是要小心。
基金市场上半年的年报刚刚出完,61家公布业绩的公司全军覆没,亏损总额高达1254亿元。而今年以来国内基金公司出现高管离职潮,基金经理也纷纷跳槽。希望一个动荡的行业面对一个不好把握的市场创造好的业绩显然不太现实。如果购买基金,首先需要大家在基金公司和基金的基本面上多下工夫。
当然,我们可以将眼光盯到一些有固定收益回报的产品,如货币基金、少以地方债为标的的债基,银行储蓄和一些有稳定收益银行理财产品。跑不赢通胀,也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在一个预期不明确的市场,保住本金的安全才是第一要务。激进的投资者还可以好好研究一下股票,股市结构性调整也存在局部性机会,但这种机会大多是为高手准备的。一些长期以来经受住了市场考验的股票型基金,如若其投资队伍又相对稳定,也是值得选择的长线投资品种。 - 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