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美物价对比不需专家自说自话 民富才能安居

2011年09月14日 09:36 来源:工人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9月1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美物价对比显示,国外品牌特别是高档消费品及不少生活消费品猪肉等,北京贵得离谱;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

  文章配发的短评认为:“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由于经济结构、税收制度和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具体到某件商品在北京和纽约的价格高低,其实很难真实反映两地的物价总水平和消费者对当前价格的整体感受。价格,只是反映供求关系的一个信号。

  对于中美物价水平问题?专家和媒体从宏观上发言出了声音,同时,来自民间的声音也应该有。进入信息时代,在“地球村”的“村民”,不仅关注国内的消费水平,也会通过各种媒介了解全球的经济生活水平,进行横向综合比较。根据国内外的消费数据、物价指数、工资收入、消费心态等,得出切身感受。

  换言之,如果公众的收入水平很高,兜有余钱,物价涨一点,会觉得“没什么,能接受”。如果公众的收入水平不够高,基本维持在温饱状态,任何物价波动都会引起消费恐慌。消费后就成了“月光族”,生活质量降低了,公众就会觉得非常痛苦。物价显然就有点高了。

  据报道,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109元;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最新统计,2009年全美在职工作人员约为1.3亿人(不包括自雇人员),平均工资是43460美元,平均每小时工资是20.9美元。所以,在衡量各种物价指数的时候,还是要把这些差异充分考虑在内才对。

  从美国的物价水平看,主要在服务和知识产权方面比我们高。更多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品,比如猪肉牛肉羊肉反而比我们低。人力服务和知识产权等生活消费,相对而言属于奢侈品,属于有钱人才享受的消费。同时,美国的医疗是免费的,公共产品比较完善,他们的购买感受肯定是“不在话下”。

  所以,近年感觉国内物价幅涨较大,也就很正常了。如果扔掉整体收入这个经济基础,谈物价感受、物价水平,显然没有可比性,也是一种缺失。

  就算是“市内公共交通和涉及人工、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纽约贵很多”,“纽约交通费是北京10倍”,因为收入是我们的十几倍,消费后还有几倍的收入盈余呢?人家“高”得起,我们“高”不起啊。

  要让公众觉得“中国物价不比美国高”,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保持当今的物价保持稳定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公众的收入水平,将“藏富于民”、“还利于民”落到实处,提升公众收入在GDP中的比重,提升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

  让公众兜里都有钱了,就不会有这种充满抱怨的“物价攀比”。中美物价谁高还是让公众说了算,而不是专家和媒体在自说自话。(耿银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秦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