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化解中国经济内外压力须以结构调控为重

2011年09月15日 06:5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又是世界经济多舛的一年,威胁全球经济复苏和金融稳定的“不定时炸弹”频频来袭。今年以来,全球经济没有延续去年快速增长格局,随着上一轮刺激政策效应的逐步衰减,世界经济从第二季度起开始迅速回落,美国二季度G D P增长率下调后只有1%的增长,欧洲经济复苏几乎陷入停滞,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也为两年最慢,而国内“三驾马车”小幅减速也导致中国增速逐季放缓。

  总体而言,外部环境的改变通过金融、贸易、信心三个渠道影响中国经济与宏观政策的走向。从金融渠道看,主要是全球流动性的影响。在主要储备货币贬值和美国两轮量化宽松之后,全球流动性极度泛滥。以M 2口径衡量,发达国家M 2已升至10万亿美元,并将流动性推向经济基本面尚为良好的中国等新兴经济体,进而改变了中国货币政策发生作用的机制和作用环境。为应对高涨的流动性,今年以来央行三次加息,货币政策由“宽”入“紧”,但却难以摆脱多重“政策两难”:以利率工具为主体,必将面临“不可能三角”的困境,以数量型政策工具为主必将面临存款实际利率为负、民间利率高涨与短期流动性出现结构性变异的困境,从而难以克服负利率带来的经济泡沫蔓延、体系外金融高涨,甚至资金自我繁衍的问题,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事实上已经被削弱了。

  从外贸渠道看,尽管中国低端制造业出口受“土豆效应”影响依然保持强劲增长态势,但进口价格持续上涨、出口价格基本稳定导致贸易条件正趋于恶化。很多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出口企业倍感经营环境艰难,人们甚至用“三上三下”来反映当前的经济困局,所谓“三上”,即人民快速升值,通胀压力加大,以及原材料、利息支出、劳动力价格上涨等导致的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而“三下”则表现为投资增速放缓,可获信贷融资量减少以及利润率的下降。外部冲击叠加转型阵痛,让宏观经济的微观主体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

  从信心渠道看,美国债务上限的内耗、欧债危机久拖不决以及经济再度低迷下政策工具的捉襟见肘,都大大影响了全球投资和消费者的信心。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经济一体化乃至信心一体化的今天,信心的互相传导也影响到了中国,中国资本市场出现了过度的恐慌,很多企业的外贸订单以及海外投资也开始犹豫。

  展望即将到来的四季度,全球通胀压力有所减轻,但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9月12日O ECD发布的最新报告指出,预计下半年,七国集团各成员国经济的年增长率都不会超过1%。而欧债危机继续向核心国家蔓延也将持续考验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

  在国际经济环境剧烈变化的情况下,一个相对稳定的内部政策环境对中国而言至关重要,中国应该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协调性的基础上,增强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和前瞻性,以静制动。同时,总量调控不能包打天下,要配合有针对性的结构性政策(中小企业、民间信贷、结构减税、产业和技术投入等激励政策)化解内外压力,而更长远的还要依赖于更多的“体制攻坚”和“深水区的改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