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十四五”将成高收入国家?

2011年09月23日 14:07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世界银行行长罗伯特·佐利克近日表示,世行将借助自己的经验,帮助中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调整增长方式,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对于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众多业内人士一致抱有信心,他们同时指出,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确存在一些需要防范的风险,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中国当前存在十大挑战

  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3000美元至6000美元时,前一阶段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从而进入生产率和收入增长停滞的阶段。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这种进步速度放慢的经济发展阶段。

  此前,今年7月,世行集团调整国家分类,将中国划为上中等收入国家。而研究显示出,一国在达到上中等收入水平后改变发展战略非常重要,不能继续依靠在贫困阶段行之有效的增长模式,否则就会两头受压:一头是来自低收入、低工资的经济体的竞争,另一头是来自高收入经济体通过创新和技术变革带来的竞争。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面对“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当前存在十大挑战,包括:

  一是避免“转型陷阱”,抓住转变增长方式的历史机遇;

  二是防止“拉美陷阱”,实现“包容性增长”;

  三是跨越“福利陷阱”,保持社保制度与经济增长同步发展;

  四是绕开“城市化陷阱”,保持城市化与经济水平同步发展;

  五是注意“资产泡沫陷阱”,保持经济健康发展;

  六是克服“老龄化陷阱”,保持经济稳步增长;

  七是防止“金融陷阱”,金融改革应慎之又慎;

  八是小心“美元陷阱”,确保国民经济安全;

  九是谨防“捧杀陷阱”,韬光养晦不当头;

  十是超越“民主陷阱”,保持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

  “毫无疑问,中等收入发展阶段是中国仍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各种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的‘陷阱’密布期。这些大大小小陷阱,集中构成了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的‘阶段性新特征’,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式的‘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挑战。”郑秉文说。

  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

  业内人士指出,应该看到,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的失衡风险仍然可防、可控。

  与一些掉进“陷阱”的国家不同,我国政治安定、金融稳定,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具有较强的抵御外部冲击能力;人才总量巨大,资本充足,发展的回旋余地大;“制度红利”还有较大空间,城镇化推进会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工业化中期的后发优势尚未完全释放。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市场潜力大的发展中大国,中国仍具备持续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郑秉文指出,改革开放为中国顺利度过中等收入阶段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事实上,如果将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视为“中等收入陷阱”的两个不同阶段的话,中国已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级阶段。在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中国正面临第三次历史性跨越:高收入行列。

  “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按照目前的增长速度推测,中国实现第三次跨越、顺利进入高收入组的时间大约在‘十四五规划’的区间,即从现在起大约需要11年—15年左右的时间。”郑秉文说。

  由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

  按照佐利克的看法,中国能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需要改革,采取措施从过去经济增长依赖出口和投资,转向更多依靠内需。

  郑秉文说,目前,中国刚刚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在这个阶段,要实现要素驱动向效率驱动的转型,就需制定一套由“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构成的动力组合。

  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认为,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在于能否主动、彻底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低质量、不可持续的发展转向高水平、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

  财经评论员余丰慧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破除垄断,中国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他说,要通过打破垄断给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腾出发展空间、激发其活力,要通过大幅度增加居民收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减税降费释放消费活力,才能真正把资源能源推进、大举投资和出口型经济拉动转到内需消费为主,也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人民日报海外版)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