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警惕保障房沦为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新路径

2011年09月28日 07:41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保障房建设如火如荼的繁荣景象和国家的倾斜政策,让一些地方政府意识到了融资新“契机”。近日有消息透露,有一些地方正欲以兴建保障房为名打造新的融资平台,以期在管控趋严的背景下顺利举债。在如此高涨的举债热情面前,很难让人感到地方政府对巨额债务有担忧。

  审计署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共设立融资平台公司6576家,积累下来的政府性债务余额达4.97万亿元。从整体债务规模来看,截至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2万亿元。另外,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2010年底有78个市级和99个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

  诚然,在法律不允许地方政府直接举债的现实情境下,承担着经济社会发展责任的地方政府,在地方经济和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中长期良好趋势下,通过地方融资平台举债加快建设和发展,符合中长期预算的逻辑。况且,政府拥有土地、矿山等众多资产足以应对紧急情况下的偿债之需。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可以高枕无忧。警惕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筹资花样翻新,尤其是要警惕保障房融资平台沦为地方政府曲线融资新路径,并不单单源于对其偿还风险的隐忧,更多的还是对其短期内再融资的流动性风险以及中长期系统性风险的忧虑。

  短期来看,相当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资金链已高度紧绷。无论是云南公路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还是上海申虹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都是由于短期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债务偿还出现困难。自2010年以来银监会就已严格限制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今年7月,银监会就要求严格控制平台贷款风险,对于到期的贷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央行发布的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与2009年相比,2010年年末多个省市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增速从50%以上回落到2010年的20%以下。

  不仅如此,在宏观紧缩的背景下,虽然地方政府有大量的资源,也很可能面临资产流动性不足的窘境。以土地出让为例,监测数据显示,前八个月,全国土地成交金额不足去年全年的一半,京沪穗深等11个重点城市中,多数土地出让金收入都较去年同期出现了明显下跌,其中跌幅最多的达四成。更严峻的是,如果局部违约风险突然爆发及由此聚集的恐慌情绪会加速降低市场的流动性。

  从中长期来看,不断增加的地方融资平台和高企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隐含的风险起码包括:其一,银行承担着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偿债风险,一旦风险爆发,无疑将阻碍银行业的发展和银行体系的稳定。其二,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中有一批政企不分的“新国有企业”,它们的出现冲击了国有企业改革成果,扭曲了资源配置机制。此外,更大的风险还可能是整个宏观调控系统失控。总之,放任地方融资平台的肆意扩张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膨胀,是背离科学发展观之举,势将抑制市场经济活力的发挥,影响我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王涛)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