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辛亥革命:描绘中国经济现代化蓝图(2)

2011年10月10日 09:01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在1919年写成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又提出经济建设中一个新的方针:节制资本。从“平均地权”,发展到“节制资本”,更进一步体现了防止两极分化的思路。

  根据节制资本的原理,他把工业分为两大类:关键与根本产业、本部工业(衣食住行及文化各业)。关键与根本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应该由国家经营。而本部工业,应该放开,由民间力量经营。

  孙中山说产生这个思想是因为看到了欧洲比较发达的国家面临第二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推翻封建主义,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面临第二次革命就是因为贫富差距过大,社会矛盾加剧,第二次革命就是要消灭这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毕其功于一役,中国要两次革命一次解决,预防革命成功以后贫富差距扩大。

  如果说平均地权是防止大地主阶级的产生,那么节制资本就是防止大资产阶级的产生,目的在于避免西方社会已经出现的贫富差距问题。

  记者:《实业计划》把中国放在世界这个大的环境中进行考察,由此选择中国实业发展的模式和道路。如何看待孙中山的《实业计划》?

  虞和平:孙中山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后,把振兴实业当做很重要的一项工作,他认为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南京临时政府,民族和民权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主要就要解决民生问题。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一些鼓励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政策,但由于其存在时间较短,实施的很少。袁世凯上台后,孙中山提出自己要一心一意搞经济建设,集全力于实业。

  在此过程中,他到处演说要发展实业,振兴实业,还带头参加了一些实业团体组织。他认为中国要发展实业,就要利用好外部的资源。孙中山在武昌起义爆发前,在西方演说时就提出希望获得西方对中国发展实业的支持。不仅是资本的支持,还有技术、市场方面的支持。要从国外引进资本,另外中国要出口一些特产,使中国跟世界市场联系起来,为中国经济发展赢得一个比较广泛的国际市场。

  孙中山认为发展交通业非常重要,提出搞经济建设,首要的是搞铁路,他提出在10年之内造20万里铁路的目标。除了铁路,还要发展大港口,有自己的海运,他提出建立东方大港、北方大港和南方大港。通过港口和铁路的建设,把中国各地、中国与世界贯通起来。但要在短期内实现这些目标,显然脱离了当时中国的实际。

  但总的来看,他所提出的是一个方向,是一个目标。他认为中国要成为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应该要有这些基本的建设。从这个角度说,他所提出的目标,是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应该说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的正式启动,经济的现代化作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孙中山所制定的《实业计划》更系统地考虑了中国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的途径和基本模式。

  记者:孙中山的经济思想后来有何发展变化,如何评价?

  虞和平:1924年国共合作以后,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有所改变,他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从“平均地权”发展到“耕者有其田”,要着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种经济设想,虽然没有来得及实施,但是对后来人们思考中国的经济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思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之所以能产生重大的历史影响,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它能够随着中国和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根据中国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吸收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中的经验教训,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显示出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半月谈》2011年第19期,记者 何晏 姜磊)

  扩展阅读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