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专家称理财产品过热 投资者应小心虚高收益骗局 (2)

2011年10月12日 16:3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专家称理财产品过热投资者应小心虚高收益骗局(2)
    中国国际信息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12日做客中新网,对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进行解读。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针对《办法》中的风险控制五层分级,徐洪才表示,投资者拥有的财富钱越多,承受风险能力越大,但是不仅对于一些小的散户金融机构要解释风险,对于大的机构,虽然抗风险能力强一点,金融机构仍然有解释风险的义务。

  虚高收益是骗局 理性理财应分散风险

  很多人都收到过来自银行的理财产品推销短信,内容几乎都是宣称自己的理财产品能实现高达百分之几甚至更多的收益率,有的投资者在高回报的诱惑下最终购买了银行的理财产品,但到最后却往往发现与最初的盈利预期相去甚远。

  对此,徐洪才表示,银行宣传理财产品时所宣称的不切实际的高回报率显然是一场骗局,很可能是发行机构处于某种短期的资金困难,为了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所以投资者应理性理财,可以通过分散风险来享受规模经济效益,达到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

  徐洪才说,银行理财产品的虚高收益根本不可能实现,但是风险却是投资者自己承担,虽然预期10%或15%,但理财产品购买合约中却并没有标注一定会盈利,所以虚高的部分很有可能是投资者根本拿不到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理财产品不承诺高回报率的情况下让投资不至于“缩水”?徐洪才说,理财产品使用范围比较窄,一个信贷产品,债券类的,基金类的,还有一些另类投资,投资者通过专家理财可以分散风险,享受规模经济效益。

  比如有些居民、老百姓,没办法参与到市场,就可以通过银行买一些企业债和其它债务工具,这些收益率都要比银行存款高。

分享按钮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