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解读9月CPI:专家会诊物价走向

2011年10月17日 13:58 来源:半月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10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9月份CPI数据,数据显示,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环比上涨0.5%。可以看出,CPI涨幅的“6时代”还未结束,未来物价调控政策的走向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话题。

  专家会诊

  年内拐点确立 期待货币政策转向

  吴晓求:明年CPI将在4%—5%徘徊

  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表示,9月CPI同比上涨6.1%在预期之内,未来全年CPI都将呈缓慢下降的状态,预计冬天北方天气状况不会影响未来CPI走势,吴晓求认为明年CPI将在4%—5%徘徊,货币紧缩政策将维持不变。

  孙立坚:调控效果显现 通胀仍受楼市、农产品、大宗商品影响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在微博中指出,刚公布的经济数据向外释放如下信息:宏观调控效果显现!未来激发市场活力,防范欧美经济疲软对中国的冲击成为关键!物价同比下落,但步伐缓慢,今后农产品、楼市和国外左右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影响通胀及其预期!流动性泛滥的压力也无法小视:中美贸易顺差扩大、外汇占款和民间钱流现象让央行轻松不得。

  易宪容: 四季度CPI不会低于6% 受气候影响菜价上升空间大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易宪容认为,9月份CPI为6.1%基本符合预期,并预计,四季度CPI仍然高企,不会低于6%。易宪容分析称,四季度全国天气会较为寒冷,照常来说,冬天菜价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食品价格难以下降,而CPI也将继续保持高位。

  对于央行是否会动用货币紧缩政策?易宪容认为,央行应该不会采取货币政策调控,很有可能会采取市场公开操作的方式来调整市场。近期加息、调整准备金率的可能性都非常小。

  韩志国:货币政策已无回旋空间 加息刻不容缓

  经济学家、北京邦和财富研究所所长韩志国在微博中指出,货币政策已没有回旋空间。9月份CPI同比上涨6.1%,PPI同比上涨6.5%,表明通胀仍处高位,贷币政策没有放松可能。如果在此时放松货币政策,那势必引发物价与房价的新一轮暴涨,不但之前的紧缩前功尽弃,而且会导致经济出现恶性循环。政府手中的牌不多了,中国经济的滞胀风险正从可能向现实发生转变。

  他认为,加息已经刻不容缓,负利率的比例超过70%,高通胀正大规模吞噬社会财富,并在客观上形成穷人补贴富人的倒贴现象。有人算过一笔帐,按照目前的平均通胀水平和负利率状况,20年后1万元将变成400元,存款的穷人将更穷,贷款的富人将更富,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社会将面临更大的风险。

  谭雅玲: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缩小警示问题严重

  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常务理事,谭雅玲认为,通胀指标并不乐观,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的差异在缩小,简单的投机行为不仅解决不了我们发展困境和出路,相反会恶化我们发展。缺钱的论点是发展没有了资金,资金哪去了?投机去了,投机很冲动,占用了资金,能说货币政策不该紧缩吗?

  通胀指标发布了并不轻松,相反更复杂纠结。消费物价指标和生产价格指标差异性更诡异、更复杂,说明的问题和警示的问题更严重。产能过剩、结构低效、改革未行、情绪混乱、真实错觉等等,需要梳理和理智、理性,宏观调控不仅仅是数据,更需要行为和效率以及制度保障。

  我们需要彻底梳理市场,不是就指标谈论问题,短期已经太过焦虑,长期则缺少规划和效率,试图解决短期问题,只是一种想象力,不会有真实的结果。通胀数据的关键是行动和改革效率。

  刘元春:输入型通胀压力减弱 货币政策或出现定向宽松

  中国人大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表示9月CPI基本预示着通胀拐点已经出现,并且未来从10月份开始通货膨胀下调的趋势已经基本形成,全年通胀水平预计会在5.2%左右。

  关于货币政策的走向,他认为,货币政策将在总体上进行微调,数量工具控制作用将会减弱,而在结构性方面会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包括利率结构调整会强化,并且会出台一系列定向宽松的措施,由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效果显现、输入性通胀压力的减弱以及秋粮丰收已成定局,10-11月份,货币政策或有轻微松动,但在总体上呈观望态势。

  赵庆明:全年CPI控制在5%之内比较困难

  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研究员、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表示,此前预计9月份CPI同比上涨为5.9%,环比为0.3%,而今日公布的数据超过了他的预期,通胀压力依然很大。应该说当前的货币因素对物价的影响已经处于次要因素,成本推动已经成为主因。当然,这种成本推出在最初也离不开当时的货币因素。

  他表示,下一步要看国际大宗商品指数的走势,然而看国内因素的话,情况并不乐观。赵庆明预计,全年CPI低于5%的可能性不大。

  叶航:四季度食品价格上涨遇阻 央行或下调存准率适度宽松

  浙江大学经济学教授叶航表示,9月CPI较上月出现0.1个百分点的回落,仍在高位徘徊,从分类数据来看,食品上涨因素仍是CPI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但在全球范围内,6、7月以来的灾害天气明显减少。我国秋粮预计将出现丰收,这些因素将阻止食品价格的进一步上涨。

  叶航预计,第四季度CPI将明显回落,预计可回到5.5%左右。可以基本肯定第四季度不会出现新的货币紧缩政策,也不能排除央行采取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进行适度宽松。

  李慧勇:CPI峰值已现 全年通胀将呈现倒U型

  申银万国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表示,CPI的转折点将出现在11月份,有可能降至5%以下。7月时,他曾表示,CPI峰值已现,下半年将逐渐回落。此外,他还认为,决定未来政策走向的是CPI和PPI的组合表现,个别企业资金困难不会影响调控大方向。

  他判断,下半年的通货膨胀会维持高位回落,全年呈现倒U型。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政策使得M1回落,流动性带来的通胀压力明显控制,输入性通胀压力也在降低,6、7导致物价上涨的猪肉价格会趋于回落。未来的一段时间将会有两个影响政策的时间点出现:一是今年11月月份,CPI将降至5%以下;一是明年3、4月份,CPI将降至4%以下。

  秦晓斌:12月物价走势坚挺 CPI环比不会明显回落

  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晓斌认为, 9月份CPI数据同比增长6.1%符合预期。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由于食品价格的上涨。而对于4季度CPI走势,由于去年基数较大,今年CPI会出现同比回落;受元旦等节日等因素影响,每年12月份物价走势坚挺,CPI环比不会出现明显回落。

  股市方面,秦晓斌认为近期汇金增持四大行,这是管理层的一个表态,短期对市场的影响偏正面。同时不排除监管层后续救市措施,但是力度应该不会很大。10月份A股整体走势以反弹震荡为主,投资者可关注金融、传媒、电气设备等板块;同时超跌的水泥、汽车板块也是不错的选择。

  盛宏清:9月CPI环比偏高 全年将在5.5%左右

  光大银行首席宏观分析师盛宏清认为CPI环比数据比较高,预计人民银行政策将不会放松,将以稳健为主。9月份的CPI环比偏高,他认为央行将继续实行稳健政策。对于全年CPI预期,盛宏清认为,全年CPI将在5.5%左右。

  许一览:未来一年央行调控政策或入真空期

  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国际金融风险管理师许一览认为,CPI已连续2个月出现回落,标志着CPI或已见顶,未来几个月CPI可能呈缓步下行的态势。CPI数据的回落说明了前期央行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只要CPI的走势不再出现反弹,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接近尾声。

  他预计,年内再度上调准备金率和加息的可能已经基本可以排除,央行将慎防调控过头,甚至在未来一年的时间里,央行的调控政策或将进入真空期。不过,前期央行的调控措施力度较大,其滞后效应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继续对市场产生影响,市场资金面紧张的局面将维持一段时间,在短期内很难重回宽松。

  “受此影响,国债市场的无量上涨行情将延续下去,而短期内企债市场很难出现反转走势,预计将在目前区域整理并筑底,随着未来市场资金面逐渐宽裕,企债才有望再回牛市。投资者可以重点关注前期超跌的信用债和可转债,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即将过去,值得中长线投资。”

  杜明: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

  信达证券前门营业部投资顾问杜明认为,未来6个月CPI会坐滑梯一样下行。由于翘尾因素减弱,明年开春CPI可能会降回4%。

  淘金客:经济数据对于股市来说偏中性 政策底线已经探明

  新浪财经人气博主淘金客表示,9月CPI涨幅6.1%,虽然仍超过6%,但环比下降还是略有安慰。预计央行货币政策难以放松,但也难以再紧缩。该数据对于股市来说偏中性。大盘后市该咋的还会咋的。大盘短线走势将依据技术面进行,维持后市振荡反弹格局。

  9月宏观经济数据出台后,经济面格局基本明朗。目前政策底线已经探明,大盘短线将主要依据技术面运行。而后市技术反弹,要注意三点:一是成交量能否持续放大;二、能否有效突破日线下降趋势线压制;三、能否酝酿主热点聚集人气。

  李义平:CPI数据小幅回落并不代表物价拐点到来

  李义平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0.1个百分点没有参考价值。食品类价格对价格总水平影响很大,粮食作物以及猪肉等都有一个生产周期,现在谈物价拐点到来为时尚早。

  此前据人民日报报道,本轮物价上涨仍呈现典型的结构性上涨特征。今年1—8月,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2.3%,对CPI的影响在2/3左右;非食品价格涨幅仅为2.8%,影响在1/3左右。

  李义平说,只有粮食作物出现大丰收,生猪出栏情况明显好转后,物价拐点才会真正形成。(中国经济网)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王晔君】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