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东盟自贸区周年 “蜜月期”后仍需冷静面对挑战

2011年10月19日 20: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南宁10月19日电(王雪)2011年是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一周年,截至9月双边贸易进出口总值达2670.9亿美元,同比增长26.4%,巨额的贸易数字让“中国—东盟自贸区热”持续升温。专家提醒,要冷静看待双边贸易形势,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下,仍有诸多挑战在前。

  在18日闭幕的第四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上,中国、新加坡、越南、泰国、菲律宾、老挝等国内外与会专家多认为自贸区建成后,双边“蜜月期”已经过去,今后可能会出现一段较多摩擦的时期,需要彼此保持冷静,加强沟通,朝着中国—东盟共赢的目标迈进。

  自2001年中国—东盟达成建立自贸区共识至今,双边贸易一直迅猛增长。据中国海关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从约400亿美元增长到2927.8亿美元。东盟超过日本跃升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仍是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19日,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副院长、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王勤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东盟自贸区发展势头很好,但“不能被好的数据所迷惑,而要清醒地去探讨、解决双边合作中的问题”。

  王勤说,中国—东盟自贸区由发展中国家组成,世界上尚无成功先例可循。且东盟十国间文化、政策、风俗等方面差异很大,投资环境复杂;一些签订的协议不能得到很好履行,这些都给双边合作带来挑战。

  2001年中国、东盟达成共识,建立自贸区;2002年签署《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正式启动。此后,《货物贸易协议》、《服务贸易协议》、《投资协议》等协议陆续签署;2010年1月1日,自贸区建成。在中国—东盟自贸区11年的建设中几乎一年一大步。自贸区建成一年多商机无限,但贸易不平衡、物流不通畅、协议落实不充分依然需要各方重视并解决。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中方常务副秘书长许宁宁说,中国—东盟自贸区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自贸区,庞大市场的构建需要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协调配合。自贸区发展很快中带有一定的粗放性,大量的合作关系尚需细化。

  谈到目前自贸区内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国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陈铁军认为,通而不畅的物流体系已成为中国—东盟经贸发展的一大障碍。以云南经老挝到泰国为例,出入境共报关4次,次次需缴费。且双方车辆不允许直接进入对方国境,运输过程中需装卸转车,不仅增加成本,对货物也有损耗。

  陈铁军说,云南到缅甸、老挝、泰国均修有高速公路,但物流成本高,限制了使用。“虽然中国、东盟现在实行零关税,但物流不畅通,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零关税的优势”。

  困难在前,专家们认为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下实现双边“共赢”有赖于双方政府、企业携手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社科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区域合作研究室主任王玉主称,中国—东盟自贸区是“自上而下”由双方政府协商建立,今后还需要政府出面进行磋商,为民间投资者相互投资开通道路。

  王勤也表示,自贸区是由政府推动建立,许多企业不太了解在自贸区中自己能获益多少。政府需要加强宣传,提供财政、政策扶持,帮助企业了解东盟各国不同的投资环境,推其走出去。“企业是参与自贸区活动的主体,自贸区到底好不好还是要在于企业能否用好”。

  陈铁军提醒,中国企业在去东盟投资时不要只想到自己,也要考虑到让当地获利,真正带动当地发展。这样才能建立起一些非经济因素难以影响的稳固经贸关系,让“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实现双赢。(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宋方灿】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