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温州担保业遇信任危机 与银行地位不平等成瓶颈 (3)

2011年10月24日 01:57 来源:CCTV《经济半小时》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第三 不合规的担保行业发展盛行

  把钱借给担保公司,就能得到远高于银行利息的回报,这样的利润诱惑着很多像小董一样的普通温州人把钱借给担保公司,再由担保公司进行高利贷运作。在中国银行温州支行上半年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中显示,目前温州民间借贷的规模大约在1100亿元,其中有89%的家庭个人和60%的企业参与了民间借贷。全民炒钱让温州担保公司繁华一时。我们的问题是那些不符合规范的担保公司是如何在温州大行其道的呢?

  记者了解到,在2006年、2007年两年时间内,在温州市工商管理部门新注册的担保机构一度达到了172家;到2007年底,担保机构总数甚至达到了230多家;截止2010年底,温州注册有“担保”名称的公司仍有150家左右。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州出现了这么多的担保机构呢?

  温州大学担保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告诉记者,你只要有那么几十万,几百万也可以,大体上也没有什么限制,对从业资格也没有什么限制,资本金也没有很大的限制,所以和一般的工商企业是一样的。所以一下子就出现了很多。

  杨福明是温州大学城市学院温州融资担保研究中心主任,他告诉记者,温州以民营企业为主的经济环境让民间借贷有了的生存的土壤。形形色色担保机构的成立,给温州的民间借贷提供了平台。

  温州融资担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说到,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金融管制的,私下借贷是金管所没有违法,但实际上在个人放贷是不允许的,它是不能以机会的形式放贷的,所以这样的话,而民间融资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种机构,所以老百姓在私下这个放贷也好还是有地下钱庄以来,在公众一直以来都是这个旺盛的需求很多,而且放贷的人也很多,那么这个时候担保公司出现了,它就正好适应了这种需求。

  随着担保公司数量的增多,担保行业开始呈现出多、乱、散的现象,业务不规范甚至违规操作的行为开始普遍存在。为了改变担保行业的混乱状况,2006年温州市政府颁发了《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规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措施,从2007年底开始,对融资担保行业暂缓审批,又相继出台了《关于金融性担保公司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融资性担保公司的设立、变更等审批程序开始更加严格;同时规定融资性担保公司的注册资本不能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2010年3月,工信部、财政部等7部委联合下发了《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监管体制、设立审批、公司治理、资本金制度、风险管理及拨备、信息披露等做了原则规定。

  温州融资担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告诉记者,2010年就开始发表两个证,就是从事担保行业的这个正规的公司一个要发两个证,一个要发开业备案证,还有一个就是和银行合作的这个叫做银行合作的证,叫做两证齐全了,他才可以允许你作为一个规范的担保公司的存在。

  信用担保是一种中介服务,本质上属于金融服务的范畴,同时又是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用约束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担保公司是现阶段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重要环节和基本途径。但是目前在温州,具备开业备案证和营运备案证的正规担保公司仅有52家,还有超过100家的担保机构游走在灰色地带。那么为什么这些不合规的担保机构有生存的土壤,正规担保机构在发展中又会遇到什么瓶颈呢?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正规担保机构的负责人都不愿意面对镜头做出回答,他们私下告诉记者,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担保公司和银行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温州大学担保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告诉记者,银行和担保公司在这个合作当中,其实银行是绝对强势的,所以银行在合作当中,往往是条件是先决条件就是担保公司要承包百分之百的损失风险的责任,也就是说贷款收不回来,你担保公司要全部承担它的风险。

  即使在这样的风险分担条件下,担保公司在银行的担保额度放大倍数也只有两到三倍。

  温州大学担保行业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继续说到,按照我们现在的融资担保暂时的管理办法规定就是可以放到大10倍,也就是担保金额是你净资产的10倍。

  杨福明告诉记者,按照国家规定,担保公司的担保放大倍数一般不超过10倍,1亿元的担保保证金最多可以担保10亿元的银行贷款。但是2010年上半年,温州市52家经过备案两证齐全的担保机构注册资金为18.1亿元,但保额仅有36.5亿元。平均放大倍数不到3倍。

  温州融资担保研究中心主任杨福明说,目前温州的这个担保收费大概是2%,2%,也就是说按照担保金额是2%的这个担保费用,在这个担保费用下,其实担保公司的经营这个盈利性是非常低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卢岩】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