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判断宏观经济形势 不能只盯CPI

2011年10月25日 08:43 来源: 中国经济周刊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表了三季度的宏观数据。其中2011年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6.1%。其中,城市上涨5.9%,农村上涨6.6%;食品价格上涨13.4%,非食品价格上涨2.9%;消费品价格上涨7.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3.0%。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环比上涨0.5%。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稳定的信号。那么据此可以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吗?恐怕还不敢。

  纵观2008年以来的价格指数,无论是CPI,还是PPI,双双走出了一条漂亮的“微笑曲线”。虽然最近几个月有企稳的迹象,但仍然在高位徘徊。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如果单看CPI,也许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可以肯定,从10月起翘尾因素将明显下滑,所以CPI是强弩之末已成定局。但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走势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判断指标也不能是单一化的。包括经济增长速度、货币信贷总量、宏观财政收入和支出,失业率、商品进出口总额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都是重要指标。即使是消费品物价指数(CPI),也是在初涨时期消费者的直接感觉会更强烈一些,慢慢地就逐渐接受了。从总体上看,目前宏观调控似乎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预测,今年的GDP增速有可能达到9.4%。这无疑仍然是一个高速度!如果不出意外,各地的最终数据只会比这个高,不会比这个低。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情况下,欧美深陷危机,债务缠身,不能自拔,中国的高速增长在世界上毫无疑问是过热的表现,中国也许是世界唯一的过热经济区。

  从供给的角度看,CPI从某种程度上说实际上是9个月甚至一年以前货币投放的表现。今年以来,中央政府对货币的紧缩力度不断加大,终于出现了企业资金链断裂、温州老板纷纷跑路、鄂尔多斯的开发商跳楼等企业破产倒闭的现象。这是信贷紧缩的“成果”!近期出台的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扶持政策,等于在信贷紧缩的总体格局下对中小企业网开一面,可以说是一种打破一刀切,实行结构调整的变相松动,但真正让大银行执行起来也毕竟困难,所以总体上不会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发行的“水龙头”还是拧得相对比较紧。

  从需求的角度看,房价虽然不计算在消费物价指数内,但是购房支出却占了老百姓的大头。中央政府把房地产市场来了个“五花大绑”,死活不让你松动,基本上控制住了。而房地产是信贷需求的大户,房地产市场的信贷政策不松动,信贷规模一定萎缩,房价早晚撑不住,下跌是必然的趋势。另一方面,虽然银行的个人理财产品可以绕过存款准备金率,为信贷需求提高些许贴补,但是毕竟杯水车薪。

  从财政收入情况看,今年1—8月累计全国财政收入74286.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7533.97亿元,增长30.9%。有专家预测,今年的财政收入将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多么宏大的规模!与之相对应的是,1—8月累计全国财政支出59462.0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426.1亿元,增长29.2%。仍然处于收入和支出双高增长周期之中,根本没有下行的任何意思。这不难理解,财政收上来这么多钱总要花出去,那不还是高增长的经济环境吗?

  中国的登记失业率向来不是可以取信的数据,但是各地的招工难、用工荒却也表明,过热的经济并没有明显降温的迹象。可以佐证过热的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投资。2011年1—8月份,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0608亿元,同比增长25%。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76.34亿美元,同比增长17.71%。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前8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3525.3亿美元,同比增25.4%。其中,出口12226.3亿美元,增23.6%。哪一个不是热得发烫的数据?

  这些数据都表明,经济的热度并没有明显地减弱,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也不会很快松动。何况此时就开始松动,那么从长远看,结果并不好,它会伤及市场机制对结构的调整作用。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破产倒闭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如果一味地进行保护,反而是“该死的死不了,该活的活不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都是一句空话。

  政府现在需要给予企业和居民消费者一个稳定的预期。在预期稳定的前提下,真正到了让市场发挥作用的关键时候了。相反,如果继续用看得见的手去强势干预看不见的手,那么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科学发展等美好愿望都会变得遥不可及。

  张世贤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