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20692亿元,经济增长速度为9.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了5.7%。总体来看,我国经济运行仍然健康。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忧虑的地方。2010年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11.9%、10.3%、9.6%、9.8%,今年前三个季度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9.7%、9.5%、9.1%,经济增长速度在一点点放慢。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自2010年7月以来,涨幅持续扩大。如果这一趋势延续,那么就有可能出现经济增长和物价上涨的最坏组合,即“滞胀”。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担忧这一问题。那么,中国经济到底会不会出现“滞胀”,会不会“硬着陆”呢?
“滞胀”的定义
讨论“滞胀”问题,首先要对滞胀有个定义。从定性的角度来讲,“滞胀”的定义是很明确的,即经济增长停滞(对发达国家适用)或者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对发展中国家适用),同时物价上涨较快。但是,从定量的角度来讲,大家对“滞胀”的理解就不一样了。什么样的经济增长速度算慢,什么样的物价上涨幅度算快,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关,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国别的动态的判别。比如,对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讲,假如现在出现了6%的增长速度,就是超高速增长;但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讲,6%绝对是低速增长。
因此,在讨论我国经济的“滞胀”问题时,需要有量的概念,要明确什么数量的增长速度对我国来讲是“滞”,什么数量的物价上涨幅度对我国来讲是“胀”。改革开放以来,1979到2010年的32年间,我国经济的年均增速为9.8%左右,增速低于8%的年份有7年。因此,在过去的32年间,如果我国经济增速低于8%,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滞”了。但考虑到现在我国经济规模的基数已经很大,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且“十二五”规划中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安排是年均增长7%,综合这些因素,我倾向于认为,将6%作为经济是否进入“滞”的状态的分界线是合理的。当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增长速度逐步放慢将是经济规律,因此,“滞”的数量的界定,也应随着时间做出调整,与时俱进。
对于“胀”的认识,大家的分歧不大。最近几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一般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3%以下作为目标。但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幅度控制在4%以下作为目标。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4%作为“胀”的分界线。
在做了这些定义之后,我们就比较容易回答关于“滞胀”的问题了。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